English

高考作文谁作主

2009-07-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夏斐 我有话说

中新社发

高考虽已过去,但余响不绝。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让人充满期待。它仿佛为人们打开了一个新奇的窗口,让人们津津乐道,成为一年一度重要的文

化景观。今年,湖北考生周海洋写的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古体长诗,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被誉为本年度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作文共1080字,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2008年作者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写作。如何看待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背后是怎样的“高考作文现象”?作文教学应该注重什么,如何才能卓有成效?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专家。

该不该给满分

诗无达诂。对于这首诗,同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长江文艺》主编、作家刘益善认为,诗作笔意纵横,富有想象力,作者文史知识丰富,化用了很多诗句,在考试时用那么短的时间写出来,难能可贵,得满分当之无愧。

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於可训认为,作者的才华应该得到肯定和保护,但不宜提倡;既然作者写的是古诗,评分标准就应该以古诗的较高标准而不是和众多白话文作文来比较。

中国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写作》杂志副编审汪晓清也和於可训持同样观点。他认为:诗作总体应该肯定,但不应给满分。就内容而言,该诗并不深刻,有些用词明显不妥,后面还有凑字数之嫌。评卷老师可能更多地考虑到该作文用了古诗这一形式,又出自中学生之手,因而标准有所降低。好的作文不必都是满分,上海今年的作文就没有满分。

汪晓清认为,不能给满分的主要原因是这篇作文扣题不紧,有套构、宿构的嫌疑。“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这本身从一个侧面说明诗作不是考场写的。而且,从情理上讲,到了一个向往的地方,“止于其门”,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唯一的解释是,这样写,是为了让诗作和作文考题“站在――门口”中的“门口”挂起钩来。那么,可以作一个有趣的设想:同

样的内容,假如换一个题目“站在寝室的门口”、“站在泰山的门口”,突然想起黄花岗,然后写了这样一首诗;或者干脆以北京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它带我飞向黄花岗,然后写下这首诗;又或者站在黄花岗门口,想起谭嗣同,写下《永远的谭嗣同》(2005年四川满分古诗作文),又该怎么打分呢?给满分吧,套构的嫌疑更明显;不给吧,按《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满分标准,又说不过去。

但记者注意到,《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者在采访中表现出来的较高学养,是难得的。作者曾经声明没有宿构。其实,《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者最欣赏的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的满分作文《永远的谭嗣同》,同样也有宿构和偏题的嫌疑。当然,作文宿构、套构不可避免,只要不是抄袭别人的,也不是什么错;但把有明显宿构嫌疑的作文评为满分,不利于作文教学的导向。

湖北著名作家邓一光认为,现在学生都在背题型,准备几篇作文,临场往上一套就可以了。比如准备一个自然灾难与人类关系的作文,稍微一变就成《站在灾难的门口》;还有站在友谊、矛盾、法航摔下去等的门口,没有哪一个套不进去,那还考什么呢?实际上最后是在比老师准备的题型了。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附中特级语文老师黄玉峰甚至仿照某些老师的做法,为我们归纳了套题的“诀窍”:2006年―2008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都可以写成关怀弱势群体――《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民工的手;《跨过这道坎》,必须跨过与民工差距这道坎;《他们》,他们是一群民工的子弟。受过如此的套题训练,还有什么作文题不能应付?

什么样的作文容易得高分

一位长期参加高考阅卷的某师范大学教师介绍说:一是文风绮丽的、排比句多的;二是引经据典,引用比较多的;三是形式翻新的,如把作文写成报告、戏剧、赋、古诗等。前几年,无论阅卷老师还是学生,特别钟情文笔华丽的作文。江苏中学教师王栋生曾经收集了用“屈原向我们走来”开头的套题作文的典型实例。2006年《人与路》,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2007年《怀想天空》,考生写道:“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20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考生又写:“屈原向我们走来……那是为什么?我感到好奇……”近来,由于意识到过分靡丽对内容的损害,也由于一窝蜂而产生的审美疲劳,作文的绮丽之风稍有改变。今年上海评出的优秀高考作文较为朴实,以思考和见解见长。

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科研主任熊菲认为: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开阔眼界;但是过分依赖所谓的“名人名言”,是不可取的。一些小学生都积累了不少名人名言,但很多人不知道“名人名言”的出处,其中不乏被明显误读的,有人甚至虚构“名人名言”。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严谨学风,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专家表示,今年一些高考作文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但也出现了不顾内容,为“新”而“新”的现象,应引起注意。

“失作文者失天下”的现状应该改变

“失作文者失天下”。中国写作学会秘书长、《写作》杂志执行主编邱飞廉认为,作文是高考中分量最重的考题。正因为它如此重要,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围绕如何在高考中胜出的目标,形成了若干行之有效的所谓“高分模式”。一些老师不注重对写作基本功进行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而是千方百计寻找所谓捷径,精选若干颇具文采、涵盖各种文体和话题的高考优秀作文,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再在平时写作和考试中反复套用、活用,熟能生巧。猜题押题也不在少数。这些对于提高作文分数有益,但对于作文教学是有害的,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真正提高。

他同时认为: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更像是一根指挥棒,既是对写作教学的指引,也是对学生写作的指引。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根指挥棒对写作的积极引导作用。

邱飞廉说,其实,高考作文不必把考一篇作文的形式固定化,有时可以适当降低高度,不必只考对一篇文章的谋篇布局,可以把任务分解,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基础。如把作文分解为两篇,两篇可以一大一小,也可以分量略等,但各有侧重;也可把一篇现成的文章抽掉几段,让学生来续写,至于续写的内容,当然不能限制学生的发挥。据了解,美国作文考试的评分,更看重的是言语形式等基础东西。比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得出来的,是使用例证、推导、反证还是归纳,对这些手法是否运用恰当?文章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是否合理?甚至分段是否合理,句子是否有语病等等也在考查之列。这些,对我们应该有所启发。

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应该进一步放开

武汉“阳光喔”作文培训部罗珠彪老师认为,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应该进一步放开。多年来,高考命题存在着一个倾向,即把命题限制在一个观点上(往往是正态的)。你再有本事,也只能在这个圈圈里跳。作文变得像证明题,任务是证明给定观点的正确,有“代圣人立言”的味道,有些作文甚至变成了新八股。今年上海作文题就未能免俗。作文给定的材料是:“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材料的结语明显限定了学生只能写“个性即生命”之类。其实,强调个性没有错,但芸芸众生更多还是靠共性立足;这就像通才和专才之争一样,没有定论。事实上,对于郑板桥的书法,也存在非议,袁枚讥之为“乱爬蛇蚓”,康有为说它是“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若把正反材料一并列出,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启人心智,何乐而不为?

罗珠彪说,作文命题应倡导独立思考,强调个性和多元。只要作文题目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想象空间,作文丰富多彩就成为可能。罗珠彪举了一篇美国作文题为例。“背景:很多人为了钱而从事他们不喜欢的工作。有的人认为,理想的工作应该是能带来创造力,能带来自我满足,能感到愉快。任务:你认为一个人应该为感到愉快而工作呢,还是应该为了一个能提供高工资但令人痛恨的职位而工作?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邓一光表示,高考作文题应该有思考、兴奋、好奇,学生有答题的兴趣、启动和愿望。

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一位语文老师也认为,好的作文命题应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日常的学力积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为了防止套作,可以在题中再加一些限制,比如要与城市的风格合拍、与周围环境协调等。

专家指出,文题还应该是审美和应用的结合。前些年作文强调诗意、散文化,有些难免显得矫揉造作。之所以强调应用,是因为应用往往和实际结合紧密,学生有话可说,能写出真情实感。其实古代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应用文,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书信,晁错的《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是建议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是报告、李密的《陈情表》是请示。

於可训较为钟情传统的作文考题,他认为作文题大可不必太花哨,为创新而创新。他强调,作文命题不必绕弯,变成“文字游戏”,让学生在审读中战战兢兢,而是应该把学生充分解放出来,让他们充分放松,把主要精力放到“写什么”、“怎么写”上来,着眼于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基础能力和水平,让学生作文从应试层面升华。

武汉大学教授、经济学家伍新木更关注的是高考作文的批改。“40秒定生死”或“一篇作文4分钟”的评卷状态如何改变?伍新木说,由于时间匆忙,教师阅卷基本上是凭大体印象,不能真正深入文章内容;为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悦考官,学生往往在形式上下功夫。可以说,落后的高考阅卷体制,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的发展。每年各地高考的阅卷队伍,都是临时召集的,水平往往良莠不齐。为了确保高考阅卷的质量,应该建立一个阅卷的“专家库”,有一支稳定的专业“裁判队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