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无锡东望上海,西接南京,北枕长江,南临太湖,位于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核心地带。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和中国乡镇企业的诞生地,曾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
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等称号,是一座综合实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
无锡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2000多年建城史。早在19世纪中期,无锡已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丝市”、“布码头”。20世纪初,无锡诞生了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一批工商业巨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无锡的乡镇工业在全国率先崛起,创造了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2005年,无锡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两个城市之一。2008年,无锡各项经济指标处在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3%左右;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0.4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31.6亿美元,无锡已成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之一。
近几年来,无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更加理性地对待遗存,更加自觉地保护文物,并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思路,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修复。短短几年,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从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3位,历史街区保护面积从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2位,并且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遗产保护,公布了首批20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以鸿山遗址保护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文物部门的首肯,被文保专家认定为相关领域的典范。2006年,无锡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永久性会址,2007年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前不久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颁奖典礼常设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极大地提升了无锡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极大地促成了无锡文化意识的觉醒,保护城市文化遗存、彰显城市文化个性正日益成为全市上下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行动。在此,我们通过一组图文,展示无锡继承吴地文脉,发展文化事业的广阔而生动的图景,以飨广大读者。
无锡:文化名城的美丽愿景
今年“五一”小长假前,作为无锡吴文化博览园的组成部分,占地近1平方公里的无锡新区梁鸿湿地公园一期工程竣工并迎来首批游客,中华赏石园则同步奠基。在此之前,吴博园主体功能区内的鸿山遗址博物馆、中国吴文化博物馆已于去年国庆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而吴文化博览园只是无锡规划建设的“八大博览园”中的一个,此外,现代农业博览园、徐霞客博览园、阳山桃文化博览园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太湖生态博览园已于4月29日开工建设;工业博览园、阳羡茶文化博览园等规划已敲定,正加紧着手实施。
再将镜头拉长,一个更加宏大的吴文化愿景正展现在我们面前,并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无锡为将丰厚充沛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坚持以“发掘精华资源、凸现无锡人文、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城市品位”为主线,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2007年9月21日,无锡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成功“申名”为契机,无锡加大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成立文化遗产保护无锡基金会,开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保护新格局;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和中国古迹遗址协会工业遗产专业委员会永久落户城市,使这里成为中国文保的前沿地带。借智专家,无锡在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线型文化遗产保护上成效显著,考古工作也取得重大突破。无锡下辖的江阴、宜兴二市,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文化遗产众多。江阴依江而立,以“江防要塞、忠义之邦”著称;宜兴傍湖而建,以“中国陶都、教授之乡”著称。2008年,江阴、宜兴都成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江苏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群。无锡将进一步加强全市域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重点推动江阴、宜兴两市梳理历史脉络,挖掘文化底蕴,确保2010年江阴、宜兴两市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群。
从2005年开始,无锡市政府设立名人故居保护专项资金,先后投入3.2亿元,用于修缮名人故居、建设名人纪念性建筑,相继建成钱钟书故居、薛福成故居、顾毓王秀故居以及徐悲鸿纪念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等名人故居和纪念性建筑31座,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目前,无锡正在加快筹建荣毅仁事迹陈列馆、王选事迹陈列馆、孙冶方纪念馆、李金镛故居等8座名人故居和名人纪念性建筑。
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无锡着眼于永续利用,致力把鸿山遗址公园、阖闾城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无锡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志、国家大遗址保护的典范。目前,鸿山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已完成鸿山遗址博物馆、鸿山农庄、鸿山湿地公园、环遗址公路等工程建设,计划用3-5年时间,总投资15亿元,基本建成占地面积7.5平方公里的大遗址保护工程,成为国家级大遗址公园;阖闾城遗址保护项目已委托全国顶尖专家编制保护规划,正组织对大型高土台基、水陆城门等重要建筑进行深入考古,探索保护利用的新模式。
无锡还举全市之力加强清名桥、小娄巷、荣巷、惠山古镇、荡口等五大历史文化街区(名镇)的保护。计划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力争到2010年全面完成五街区(名镇)的保护性修复工程。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惠山古街、清名桥、古运河历史风貌已经初显。礼舍、甘露、西仓、周新镇等十大江南水乡名村镇,是镶嵌在无锡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的“珍珠”。今年无锡将全面启动十大名村镇的保护修复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再现江南水乡名城的村落文化景观和聚族而居的历史风貌。
去年,无锡启动建设了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中国丝业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中国民乐博物馆等四大国字号博物馆,其中中国丝业博物馆主体馆已建成开馆,规划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将于今年上半年落成;中国民乐博物馆已进入布展阶段,力争年内开馆。与此同时投资10亿元建成的无锡博物院,每到休息日参观人数近万人;已建成开放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锡剧博物馆、古运河博物馆、古窑博物馆等一批行业和专业博物馆,成为普及历史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
今年4月,无锡投资10多亿元、规划建筑面积7万多平米、容纳观众2400多人的无锡大剧院正式开工建设,力争2011年完工。作为无锡市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及地标建筑,无锡大剧院具有多种功能,主观演厅的尺度、布局以及辅助空间的设计,可以举办世界一流的歌剧演出,同时能满足一流的交响乐、戏剧、舞蹈、会议以及芭蕾演出的需要;多功能厅则可以举办小型乐队的室内乐和古典音乐、戏剧、电声音乐以及时尚秀等演出。
2009吴文化节开幕式上泰伯祭祀乐舞表演。(宦玮摄)
江苏省锡剧青年演员演唱大赛颁奖晚会上,无锡市锡剧院演出锡剧《珍珠塔》。(顾建平摄)
学术研讨:凸显城市节庆的深度
每年4月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和吴文化国际研讨会都会构筑起研讨的平台,吸引着专家学者和理论精英的纷至沓来,在智慧的交流和观点的碰撞中,闪耀出凸显城市节庆深度的学术光芒。
作为新型文化遗产,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将如何认定和评估价值,怎样实施科学保护?这成为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的“2009主题”。4月10日,来自国内外文物保护界的140多位专家学者相聚无锡,以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的方式,共同研讨文化线路遗产科学保护之方。丝绸之路、京杭运河、茶马古道这三条文化线路遗产的保护成为本届论坛的核心内容。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从2006年起常设无锡,今年已是第四届。无锡论坛每年确定一个国际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举办,通过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首部行业共识性文件――《无锡建议》,让所有人见证了无锡在文保领域的先锋步伐,而这,也促成国家文物局选择无锡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的永久性举办地,全国文保界的目光也随着每年吴文化节的来临而聚焦太湖之畔。从“工业遗产”到“乡土建筑”,从“20世纪遗产”到“文化线路遗产”,每年文保无锡论坛所确立的主题让人津津乐道,因为这些领域都是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的文保新兴类别,以此为研讨内容,具有创新和突破意义,其产生的成果,势必会决定这几个类别的文化遗产未来的命运。交流、论证、表决、通过……在一系列规范的流程下,《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无锡建议》、《中国乡土建筑保护――锡倡议》、《关于保护20世纪遗产无锡建议》、《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无锡倡议》应运而生,其中任何一份文件,都毫无疑问开启了相应领域遗产保护的新阶段。以无锡为例,近年来,先后公布了两批工业遗产名录和一批乡土建筑名录,将这两种类别的文物保护纳入地方法律法规保护体系,避免了其在城市高速发展中被忽视和遗忘的命运。无锡将文保论坛的成果落到了实处,而这一创举性行动,也成为国内一些城市效仿的对象,文化保护的无锡模式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
而每年举办的吴文化国际研讨会,围绕“吴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吴文化和工商文化”、“吴文化与创新文化”等主题,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们点面结合地纵论吴地文化的历史沿革和特征内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吴文化研究的品牌充分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特点,研究方向紧扣现实,如2008年,通过邀请红豆集团等本地知名企业的企业家参与,让业界和学术界在这一平台上互动,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充分结合,为吴文化研究赋予了更多的现实指导意义。今年的吴文化国际研讨会以“吴文化与创新文化”为主题展开研讨,揭示了吴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特点,具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胡琦)
“激情周末”广场文艺演出。(宦玮摄)
从吴文化节看“吴文化”规划
2009年,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四岁。
四年了,这个源于吴地文明的节庆活动,是一座城市精心策划的“文化规划”:推动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城市转型发展、忠实执行“文化惠民”工程、结出累累文化成果,成为文化名城建设的有效载体。
四年来,无锡城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获显著成果,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09年4月10日吴文化节开幕当天,吴文化博览园梁鸿生态湿地(一期)竣工,中华赏石园同日奠基。历届吴文化节开幕当天,必有一批新建重点文化工程竣工或开工,而越来越多的文化景观有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吴文化节喜庆热闹的表象背后,是一座城市精心设计的“文化规划”。各种文化景观,诞生于历届吴文化节:鸿山遗址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吴文化广场、吴文化风情街等。也正是无锡对吴文化的发扬光大,每年回乡参加活动的吴氏宗亲范围不断扩大,今年增加到19个国家、国内20个省份和港澳台地区。而一处处新增、新建的文化景观,不仅成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有力举措之一,而且令城市文化氛围更加浓郁,更具文化名城的气质。
政府购买文化产品、精心策划互动活动,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与内容吸引百姓参与,让更多市民得以享受文化成果,体现的是“文化惠民”的精神。在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的品牌活动中,互动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是惠山庙会暨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一年一度的吴文化国际研讨会,是历届吴文化节的“保留曲目”,随着参与范围的越来越广泛和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加,吴文化国际研讨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学术成果喜人,艺术成果同样令人瞩目。作为全国第七家徐悲鸿纪念分馆,无锡徐悲鸿艺术展馆在今年吴文化节期间成立。这家常年展出30幅徐悲鸿真迹的展馆,弥补了大师故里无大师作品的缺憾。与此同时,在徐悲鸿夫人廖静文的大力支持下,悲鸿弟子暨中国当代名家书画展、《盛世丹青》百米长卷书画笔会顺利举办。展览中的部分精品力作和笔会上创作的50多幅书画作品,由无锡博物院永久收藏。除了学术成果和艺术成果,还有人才成果。吴文化节期间举办的江苏省锡剧青年演员大奖赛颁奖晚会,以大赛为载体,推介青年演员、弘扬传承锡剧艺术,既是对锡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传承人整体实力的考量,也因京、昆、豫、越、黄梅戏等剧种领军人物的到来,呈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百花齐放的绚烂。(单红)
惠山庙会:吴地民俗的活态展现
在如今无锡人的城市记忆中,总有那么一幅人文画卷跃动着盎然的春意――锡惠龙光塔下的青山绿水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零距离品味着色彩斑斓的吴地民俗文化,欢笑着、热闹着,在这一年一度的“百姓嘉年华”中尽情陶醉……2007年开始,无锡每年举办惠山民俗庙会暨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成为锡城一项延伸城市文脉、展现时代风貌和惠及群众百姓的文化品牌活动。
目前正在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惠山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源于明代,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旧时无锡百姓为老爷祝寿,祈求神灵保佑,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百业兴旺的一种习俗。2007年,无锡以“展现吴地民俗、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再现旧时惠山庙会的盛况,通过精心组织千人巡游、非遗展示等活动,在传承传统的同时进行创新,着力将其打造成属于老百姓自己的狂欢节。
说到传承,从传说故事的演绎,到三百六十行的展示,再到锡城老字号的争艳,庙会呈现的是千百年来在吴地百姓中流传的民俗百态,而尤其是巡游保留项目的“老爷出会”,体现着吴地百姓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国泰民安的祈愿,撩拨着人们对旧时惠山庙会那根怀旧的心弦。说到创新,除了民间艺人外,普通百姓成为巡游队伍的主角,他们将生活中的新风新貌融入到节目中,在惠山庙会这一舞台上尽显无锡的新气象。而常办常新的吴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通过静态展览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所有观者更直观地感受惠山泥人、宜兴紫砂、锡绣、竹刻等吴地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同时,随着越来越多中青年工艺美术师来亮相展示,无锡大力扶植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挖掘的是历史,弘扬的是文化,如果说作为无锡五大历史街区之一的惠山古镇是文化名城“硬件配套”的一个范例,那么惠山庙会就以其对吴地民俗的活态展现,赋予了文化名城以“灵动”和“内涵”,吸引着人们的纷至沓来。2007年20万,2008年25万,2009年25万……每年的参与人数清晰显示,惠山庙会已成为每年群众参与度最广的节目,而这种以文化为内核、以百姓为出发点的文化惠民工程,无疑将成为锡城又一道亮丽的新民俗,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胡琦)
惠山庙会场景(卢易摄)
鸿山遗址博物馆(范华摄)
无锡古运河夜景
惠山古街(范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