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平生最爱是读书

2009-07-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孙明泉 我有话说

6月30日下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

吴敬琏、张卓元、陈佳贵、汪海波等20余位经济学界的知名学者汇聚一堂,共同为一位80岁老人庆贺寿辰。在发言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把这位老人爱书成癖

的“糗事”披露给了与会者――

“周叔莲先生担任过多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评委,每次评奖后,参评的图书多被他借走了”;

“周叔莲老师曾任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他退下后见到后来的社领导,往往二话不说就问最近有什么好书”;

“当年他在复旦大学经济系学习时,学校曾组织到杭州旅游,来回才3块钱,可他嫌太花钱,没有去,自己在学校里看书”……

被“曝光糗事”的周叔莲教授,是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人称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学术名片”,他爱借书爱读书是人所共知的。即使“文革”期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能找到的书不多,他还是设法借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本一本地读。初回北京工作不久,他就经常泡图书馆,除了马克思经济学的书籍,还读西方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史著作。他不只读中文译本,还读英文原版,比如,库兹涅茨的英文版《现代经济增长》就是他爱读的一本。

他好读书,也爱写书。曾担任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的他,总能在繁杂的社会工作之余,挤出时间来读书写书。说到他的学术成果,用著述等身描述一点不夸张,且不说与吴敬琏等人合著的著作,也不算他主编的或个人论文集,单是他独著的就有《经济结构与经济效果》、《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国的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经济》等十多部。

至于公开发表的经济理论文章,更是不胜枚举。记者特意从那一长串论文篇目中,找出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十多篇重要论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春,针对此前“四人帮”曾攻击说马克思没有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周叔莲认真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史及其对生产的影响,并深入钻研了马克思的有关论述,继而写成《科学・技术・生产力》一文,发表在1977年5月30日的《光明日报》上。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

周叔莲1929年生于江苏溧阳县。他的工作经历看上去似乎很简单:1953年自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研究工作一度被中断;1979年起由经济研究所转到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在工经所工作一直到退休。因此,周叔莲又被戏称为“从一而终”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在庆贺他八十寿辰的简朴仪式上,一批和他年岁差不多的经济学家冒着酷暑赶来了,比他大5岁的经济管理出版社原社长杜培荣赶来了,比他小50岁的年轻后生也赶来了。在3个小时的时间里,吕政、金碚、魏后凯等17位他的同事、学生和“准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盛赞周叔莲的治学精神、大师风范和丰硕成果。

听了大家的话,周叔莲先生也很激动:“以前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七十不算稀,八十也不算稀了。在有生之年,我还要努力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把大家的过誉之词当成鞭策,当成鼓励,督促自己克服缺点,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研究工作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