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荟萃民族艺术精品 展示多彩民族文化

2009-07-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盛宴

――访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

本报记者肖一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宣部、文化部于6月至10月在北京举

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活动,包含110余台优秀剧目,持续5个月,演出近400场,而其中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具有代7表性的十余台少数民族剧目汇集成了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板块”。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介绍说,参演剧目集中展示建国6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其艺术成果,此次献礼演出也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发展的丰硕成果。

展示建国六十年少数民族文艺发展成就

“多姿多彩、硕果累累”――董伟这样评价此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中的“少数民族演出板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董伟说,“此次献礼演出将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是建国六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成就的集中呈现。”

他介绍此次演出汇集了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和多个民族的最优秀的演出团体和代表性剧目,展示的作品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多元性,演出可谓精彩纷呈,美不胜收。如新疆歌剧院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以优美的歌舞、现代化的舞美、灯光音响去讲述那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讴歌军民之情,唱响民族团结的时代旋律;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出的体现着“新、奇、特、美、精”的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天地祥云》集中展示了全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歌舞团歌舞《天歌云舞》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神奇的蓝色蒙古高原,用歌舞向人们展现了新一代乌兰牧骑人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精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歌舞剧《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体现了哈萨克民族热情大方、能歌善舞和马背民族的豪爽个性,展示了哈萨克民族独有的地域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吉林省延边歌舞团歌舞《长白山阿里郎》是以赞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为主题的大型朝鲜族民俗歌舞;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歌舞《魅力西藏》通过极富民族特色的歌舞,展现了西藏各族人民热情奔放、泼辣豪爽的性格及勇敢坚强、团结与共的精神。其中不乏为此次献礼演出专门创作的剧目,如宁夏歌舞团的舞剧《花儿》等。

领略“原生态”的独特艺术魅力

参加此次献礼演出的少数民族歌舞作品中,“原生态”是一大亮点。观众可以欣赏到大量的原生态歌舞节目,原生态作为很多剧目的重点元素穿插其中。成都民族歌舞团歌舞《魅力四川》向观众展示了藏、羌、彝、土家族等多个民族原汁原味的特色歌舞。贵州省歌舞团歌舞《多彩贵州风・山里的节日》展示了贵州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歌舞神韵,对贵州民俗节庆文化当中的多彩与厚重予以把握与传达,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祖先的追怀,再现了情意绵绵的情歌场景和奇异热烈的婚俗场景、节日场景,体现了蕴涵在贵州高原多民族当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青海省黄南州民族歌舞剧团歌舞剧《热贡神韵》将热贡六月会、於菟、黄南藏戏和包括唐卡、堆绣、雕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画魂、舞祭、乡歌、鼓韵、石经、祝福6个乐章,对原生态的舞蹈、曲艺、藏戏、宗教音乐等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提升与加工,既突出展现了高原人民独特的人文精神,又着重体现了热贡地区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董伟介绍说,如今,社会生活结构正在急剧变化,许多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趋于消失。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和传承古老文化任重道远。而随着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政策和措施愈加深入人心,原生态的歌舞形式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向广大观众展现了它们独有的审美作用和艺术魅力。“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文化,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资源,是民族地区加强发展应该充分挖掘、利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所以各地党委政府都非常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宣传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董伟说:“此次献礼演出中将集中展现出多种原生态的民族艺术,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也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

展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力作

“建国60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各少数民族院团改编创演了许多优秀的剧目,充分展示了各民族文化艺术所具有的魅力和风采。”董伟说,“此次呈现给全国观众的都是经过不断打磨、创新的精品力作。”他介绍说,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团演出的歌舞《我家红河》,以红河哈尼族、彝族为主体的民族歌舞集萃了哈尼族彝族民族民间歌舞的精华。其中《白鹇鸟与棕榈树》中“白鹇鸟”的舞蹈曾在国庆十周年庆典时就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此次献礼演出“白鹇鸟”的舞蹈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进行了修改,展示了新的风采。

新疆歌剧院的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文华剧目奖、文华表演奖等奖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歌舞剧《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获兵团优秀剧目奖、兵团文华奖;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话剧《扎西岗》获西藏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这些剧目不仅是获得了奖项的肯定,更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切喜爱和演出市场的肯定,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艺术创作中的精品。”董伟说。

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历史悠久、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董伟表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董伟介绍说,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非常活跃和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繁荣。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每五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在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艺事业的重视和扶持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少数民族题材艺术精品叠出,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

“抒民族风情,展时代风貌”。新的时代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生活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增添了新的内容。董伟表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成就显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不断走向繁荣发展,此次献礼演出就是一次集中展现。他希望此次献礼演出能使广大观众享受到一次难得的少数民族文化盛宴,为促进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魅力西藏》:舞出豪迈精神气象

本报记者李蕾

歌舞《魅力西藏》主要由充满原生态元素的西藏歌舞组成,舞蹈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舞出了西藏少数民族豪迈爽朗、坚强勇敢的精神气象。霍姆斯斯舞蹈表现了藏北牧女热情奔放、泼辣豪爽的性格;双人舞《珞巴人的刀》则用歌舞的形式讲述珞巴族生活藏东南深山密林中,山林民族以农耕和狩猎为传统的生产方式,刀是珞巴男子必备之物,是第二生命,也是雄壮的象征,女人依靠男人如同刀与鞘。传统的刀舞为男子群舞,在猎归和驱鬼仪式中表演,表现了珞巴人勇敢坚强、团结与共的精神。

舞蹈《飞快的舞步》展示了后藏地区广为流传的踢踏和独特的服饰,在艺术家们的加工提炼和发展后,表现藏族男子粗犷的性格及欢快的心情。歌曲歌唱今天的好时光,舞蹈跳出今天时代豪迈时尚的节奏;群舞《珠峰绝恋》则取材中国西藏登山队真实的故事,生动体现了登山队员在没有鲜花、掌声和奖杯的竞技赛场中,忍受着孤独、冒着生命的风险,在攀登生命极限的岁月里坚持着忘我的励志精神。舞蹈以仁那、吉吉相濡以沫登珠峰直至生命消逝的爱情故事作为整个舞蹈的背景。

图为《魅力西藏》演出剧照

话剧《扎西岗》:

艺术再现西藏翻天覆地变化

大型话剧《扎西岗》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主办,由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演出。该剧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幽默诙谐的台词、错综的人物关系、夸张有度的形体表演,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受到不同年龄观众的喜欢,被媒体誉为是西藏近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文艺精品。

话剧《扎西岗》讲述了西藏农区普通居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艰苦创业的故事。剧中的扎西岗村是西藏农区中的一个普通村庄,村长巴丹是一个有集体责任感,有经营理念的好村官。他带领全村乡亲们办起了联营合作形式的村办养牛场。正当大家享受着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时候,却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乡长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在党的富民政策支持下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之光。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副团长、话剧《扎西岗》艺术总监洛丹介绍说,该剧于去年在西藏拉萨首演,取得了广泛好评。洛丹说:“《扎西岗》是我们西藏话剧团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而特别创作的,主要反映了西藏,尤其是西藏农村实现民主改革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剧中的扎西岗村是西藏农村的一个缩影,我们试图从这个侧面展示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展示一个团结、和谐、充满生机的西藏。

该剧内容题材从普通农牧民群众的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观察生活、抓拍细节,记录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状态,顺应生活、顺其自然,平常人平常事,平常话平常情,平常之中见真实。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所走过的波澜壮阔历程,用普通群众身上发生的故事,演绎出在西藏这片热土上所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

该剧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耐人寻味的雪域文化。每一节的出场都以藏民族的传统风格,让人感受藏族悠久的历史和底蕴深厚的文化。《扎西岗》主题鲜明、风格浓郁、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无论是舞美、灯光,还是道具以及演出效果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精品之作。演员们克服各种困难,分别用藏、汉两种语言,以精湛的演技和饱含激情的表演,深深地打动了在场观众的心,场内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一些来自基层的农牧民群众在观看该剧后激动地说,这台话剧真实地表现了我们农牧民的生活,说出了我们农牧民的心里话,让我感到非常的亲切和感动。还有一些观众说,这部话剧让人看后回味无穷,希望今后能够看到更多像这样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现实生活、让群众受教育受启发的好作品。洛丹介绍说:“在进京演出之后,我们准备把这台剧目全部翻译成藏语,在西藏演出更多场次,以后我们准备长期用汉语和藏语双语去演出《扎西岗》。”

《天歌云舞》:

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原歌舞

千亚丽

大型歌舞《天歌云舞》由“舞动草原”、“情满草原”、“畅想草原”等三大板块组合而成。以回想、联想、畅想的生命感情,以寻根、体认、回归的人文感觉,以撷取、凝练、升华的艺术感悟,将乌兰牧骑50年的辉煌历程,描绘成一幅风格浓郁、特色浓厚的画卷,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呼麦、长调和马头琴,被人们称之为蒙古音乐的三大瑰宝。这些在《天歌云舞》中都将有充分的展现。呼麦,是蒙古民族原始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它是语言产生之前的无字歌,它是声乐诞生之前的咏叹调。呼麦,亦称“喉鸣”,是名副其实的。蒙古长调,是人类音乐文化中的稀世珍宝,是著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是唱给天边人的歌,高亢而嘹亮,悠扬而辽远。除了动听的琴声和美妙的歌声,我们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大草原上的舞蹈。比如《筷子舞》和《鼓舞》就是蒙古舞蹈经典的代表作。

融汇长调、呼麦、马头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台《天歌云舞》欢快跳跃的短调“鄂尔多斯风格”,长调短调并行的“锡林郭勒草原风格”等,让观众不用跋山涉水便能欣赏到内蒙古大草原原汁原味的歌舞。除了长调、呼麦、马头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汇,乌兰牧骑艺术团还把流失已久的蒙古族乐器托布修从蒙古国引进过来。

之所以将这台演出定位于青春音舞韵,是因为《天歌云舞》里所歌所舞的都是乌兰牧骑艺术团成立以来创作过的经典作品,集合了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乐器和演唱等艺术形式。她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神奇的蓝色蒙古草原,用歌、用舞向人们展现了新一代乌兰牧骑人的一种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朝气蓬勃的精神,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奋斗精神。精神是一种持续的内心的价值观,而激情是一种短暂的产物。精神性的东西是无价的,奋斗者永远是青春,《天歌云舞》所要展现的就是这个主题。

《天歌云舞》是草原上农牧民现实生活的美丽画卷艺术地层现在舞台上。编导把草原上的牛、羊、马都赋予了一种新的生命符号,揉在舞蹈语汇里,姑娘们、小伙子尽情地和牛、羊、马玩耍,碰撞成生活的火花,给观众一种尽情地享受和无限的遐想。

在《天歌云舞》的节目中,我们努力挖掘蒙古族被评为优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如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融会贯通在舞蹈的作品里,让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这次演出中我们把流失很久的蒙古族乐器托布修从蒙古国引进,在演员们的努力下,这件优秀的古老乐器载歌载舞地出现在舞台上。

蒙古族歌舞传统的表演在舞台上太过注重草原景,太过依赖生活中的实况重现在舞台上。如把蒙古包、勒勒车按比例复原在舞台上,由于这些实景过于写实,留给观众想像、联想,直至畅想的空间就大大压缩了。

观众无法跟着演员的歌声,舞者美妙的肢体语言去遐想。另外庞大、沉重的道具、所置的景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剧团的机动性,增加了演出成本。此次在《天歌云舞》的舞台效果上我们刻意减少制景、搭景,强调舞台的表演空间要有足够的区域,强调演员的表演层次,尽力调动演出的队形的变换,增加切入的节奏,强化灯光的效果和充分利用音乐的烘托,以此营造观众视觉上的立体效果。这么强调舞者队形的设计,着力声、光的设计效果,是符合现代艺术潮流的,也更能体现乌兰牧骑的特色,同时加大了演出的机动性,增强了在演艺市场的竞争力。

图为《天歌云舞》演出剧照

乌兰牧骑艺术团:大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

肖一

大型歌舞《天歌云舞》即将来到献礼共和国六十周年的演出中,乌兰牧骑艺术团也将带着原汁原味的草原风情再次来京,将草原上驰骋了50年的红色文化和时代记忆献给观众。

蒙古语“乌兰牧骑”意为“红色文化工作站”,是蒙古族独有的、在草原上进行流动演出的文艺团体。自成立以来,他们就以“演员一专多能,行动轻便灵活”的特点,深入内蒙古的基层地区,为农牧民进行文艺表演,深受草原人民的喜爱。

蒙古族的歌舞、音乐丰富多彩,一向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乌兰牧骑艺术团可以说是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朵奇葩,曾先后受到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的接见。在她的背后,是一片民族文化的海洋。他们的歌声讲述着草原上马背民族热爱生活、勇敢拼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取材于生活的原生态表演是他们的演出特色。乌兰牧骑艺术团从人民群众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与灵感,从民族民间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创作演出了3万余个文艺节目,《顶碗舞》、《牧民的喜悦》、《筷子舞》、《腾飞的骏马》等等成为内蒙古民族艺术的精品和典范。

乌兰牧骑艺术团还积极挖掘、整理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将安代舞、长短调民歌等富有草原情调的民族歌舞,甚至将国粹相声的精华融合到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好来宝、乌力格尔等民族曲艺形式中,以及将传统的马头琴演奏等吸收到自己的创作及表演中来,既保持了民族特色,又再现了原始的传统的蒙古族风格,更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极大地丰富了乌兰牧骑的表演艺术形式。

正是凭借其“骑着马儿去表演”的独特演出方式和民族韵味浓厚的表演内容,乌兰牧骑在国内其他地区以及海外树立起了较高的知名度,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一大品牌。如今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各地都留下过乌兰牧骑的足迹,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响过乌兰牧骑的歌声。

《天歌云舞》,正是将内蒙古草原风情原汁原味地展示给观众,呼麦、长调和马头琴,被人们称之为蒙古族音乐三大瑰宝,也将在演出中有充分的展现;此外,蒙古族传统经典舞蹈如《筷子舞》、《鼓舞》等,也会把观众引进“天歌云舞”般的艺术境界。《天歌云舞》定位于“青春音舞韵”,其中所歌所舞的都是乌兰牧骑艺术团多年来凝聚的精品之作,全景式地展现了神奇的蒙古高原,用歌、用舞向人们展现了新一代乌兰牧骑人的一种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朝气蓬勃的精神。

图为《天歌云舞》演出剧照。

中央民族歌舞团

《天地祥云》:汇集少数民族歌舞精华

张毅

体现着“新、奇、特、美、精”的大型原创民族歌舞《天地祥云》可谓集民族歌舞之大成,是中央民族歌舞团2004年9月新推出的一台民族歌舞晚会。短短的3个小时内,观众彷佛通过歌舞游历大江南北,领略到数十个少数民族的风情概貌。

总导演丁伟介绍,《天地祥云》将在着力保持原汁原味民族歌舞的同时,融合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手段,重点推出能“一边唱歌一边舞蹈”的演员,而且要求大家的表演“不哗众取宠,而是用心、用汗”,让整台演出“轻松而‘养眼’”。演出还将采用新民歌的音乐编配并引进电子舞曲形式,使民族音乐更具动感效果。此外,舞蹈中也借鉴了杂技的难度技巧,使演出既有杂技的惊险刺激,又有舞蹈的热烈奔放。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贝宇杰介绍说,此次演出就像是一次具有现代高科技含量的民族歌舞超级大“派对”,最大特点就是看点多,绝活多。开场舞蹈中500斤大米从天而降形成的祈福“大米雨”、少数民族舞蹈融入Hip-hop、摇滚、踢踏舞等呈现的时尚舞蹈形式、200多套大部分直接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购的手工民族服装以及深入内蒙古草原请来的能从喉咙里同时发出4种不同音色声音的“呼麦”歌手都是这场演出的看点。

腾格尔、曲比阿乌、肉孜・阿木提、“彝人制造”组合……众多知名艺术家激情献艺,来自蒙古、回、苗、壮、满、藏、彝、朝鲜、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130多位演员带来的民族歌舞以及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带着他们特有的风情,载歌载舞出现在首都的舞台上,给观众展现来自大江南北、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歌舞精华。

图为《天地祥云》演出剧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