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阵子”与“一辈子”之辨

2009-07-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宋喜群 夏桂廉 我有话说

浙江省温州市素质教育大会日前召开,30所素质教育示范校各获得10万元重奖,一批体育、艺术、科技获奖学生及教师受到表彰。谈及温州市素质教育的成绩,教育部巡视员朱慕菊在深入温州中小学调研后认为:“接近了教育的本质。”温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卫平对记者说,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把握住“是替学生一阵子着想,还是为学生

一辈子负责”。

温州正是抓住“为学生一辈子负责”这一关键,探索出“强基础、重创新、抓根本”的素质教育温州模式。

强基础:构建“大厦”培养团队

6月19日,记者来到温州市城郊结合部的梧田一中采访。正赶上课间操时间。随着铃声响起,学生们跑步进入操场,开始做广播操。在整齐的校服、宽阔的操场、高大的教学楼映衬之下,学生们分外精神。站在一旁的校领导介绍说:“梧田一中原是一所简陋的农村中学,是上级投了5000万元进行改造,才使我们有了这样美丽的校园。”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上世纪末,温州市率先在省内制定实施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和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采取改建、扩建、共建、合并、兼并、联合等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方式,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997―2008年,温州全市教育总投入从19.87亿元增加到97.75亿元。近十年来,温州市平均每年新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以上,一大批接轨国际、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现代化学校拔地而起。

截至目前,温州市省市级示范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1所和97所,省市级重点中学达70所,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达22所。

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执教育人能力。

近年来,温州市坚持“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同事互助、关爱教师”的工作导向,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温州市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大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以“领雁工程”等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教师培训。

温州市的各个学校也积极探索教师培养的多种方式。温州实验中学校长何民告诉记者,实验中学每年评选先进学年组、教研组、备课组,但不针对教师个人评奖。这样的奖励机制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教师们互帮互助,既有利于教学活动改进,也有利于教师成长。

实施这些举措后,方崇安、王丹霞等资深优秀教师更受尊重,以陈耀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重创新:狠抓三个关键环节挖掘课程魅力

在温州实验小学,记者看到,五(13)班的同学在李娜老师的指导下,以一堂“整理课”结束了一天的校园生活。“整理课”以整理课业为主,也整理情绪和学习工具。学生们告诉记者,“整理课”上,他们会思考一天的学习所获,以及疑问和不足;还会与同学相互交流,或者向老师请教,解决遗留的问题,给当天的学习生活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一堂没有华丽名称、却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互助精神得到显著提高的“整理课”,拉开了温州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幕。

温州的素质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以课外活动为重点,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再到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紧紧抓住了课程、课堂、课外“三个关键环节”,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使温州教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课程建设中,他们贯彻执行国家课程,指导实施地方课程,鼓励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让教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突出特色学以致用。

温州市鹿城区瓦市小学校长杨素琴说,瓦市小学开发了校本课程《营养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营养健康知识、传授基本烹饪技能,大大提升了师生和家长的营养健康意识。8年的营养健康教育成效显著,学生中的小胖墩少了,“豆芽菜”也少了。瓦市小学的学生不仅能为家庭进行营养配餐,还成为家庭和社区的“禁烟大使”。

开展课外活动,提升校园生活质量,还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为此温州推出了三大举措。一是创建学生实践基地。基地除承担农林实践、拓展训练、水上运动、生活挑战等劳动教育功能外,还集国防、心理、法制科普教育等于一身,至今已有数万名中小学生在此通过劳动实践体验生活。二是在全市形成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活动,丰富广大中小学生的生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三是启动实施“数学家摇篮工程”,弘扬温州百年数学教育优良传统,为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少年成才创造条件。目前,全市已有小学基地20个,初中基地50个,高中基地4个。2006年,温州中学的12名学生在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捧回12个一等奖。

抓根本:弘扬“大爱”着眼学生“一辈子”

温州教育的“大爱”首先体现在积极践行教育公平上。温州市高度重视弱势群体入学问题,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贫困生档案及资助制度,实现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全覆盖;建设与工业片区配套的民工子弟学校,广泛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接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达22.33万人,入学率达99.98%。此外,温州还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给予关爱和心理疏导,特别关注学业成绩后20%学生的分布及成因,建立帮扶监测体系。

在美丽的瓯江之滨,有一所需要用心去感受“爱”的学校――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五年前,温州筹资近1亿元,开始建设一所全国一流的特殊教育学校。新学校集教育、康复、培训(就业)为一体,涵盖学前教育至中等职业教育全过程。学校设启明(盲童)、启智(弱智)、启音(聋哑)、共享四个教学区,办学规模90个教学班1000多人。

温州教育的“大爱”还体现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一辈子负责”。林卫平经常说,很多地方推行素质教育不力,关键就是没想清楚“是替学生一阵子着想,还是为学生一辈子负责”。如果认识到这是“一阵子”和“一辈子”的关系,就不会把眼睛死盯在分数上,而应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个性健康发展。

确保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教育“大爱”的归宿点。从今年开始,温州市计划用3年时间,依托温州医学院定向培养或培训中小学校医和心理教师,共建学校健康保障体系项目。该项目共包含新校医人才定向培养、现任校医提高培训、中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定向培养、特殊学校医疗综合服务和中小学生视觉健康服务等五个子项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