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将记住这一刻。
7月12日下午,湖南长沙,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举行闭幕式。“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建设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见解,此刻已成为激荡在与会代表心中的共同声音。15时19分,作为论坛交流研讨的成果,“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
代表们见证了,两岸关系发展掀开崭新一页,文教交流与合作迈出历史性步伐。
共识: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最牢固的精神纽带
“共同建议”源自共同认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两岸关系发展需要来自文教交流的动力,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支撑。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对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要作用。”在11日上午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的讲话引起两岸人士的强烈共鸣。
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开幕式演讲中表示:“我们常说,两岸同文同种。所谓‘同种’,是血脉相连,源自同一祖先;而所谓‘同文’,不仅意指使用相同的文字、语言,其深层的意义更是表示两者拥有相同的文化。虽然由于地理因素及长期的隔绝,两岸文化呈现出若干的差异,但它们的本质却是一样的,正因为这样的同质异貌,双方透过截长补短的频繁交流,更有助于刺激文化的新生与发展。”
两天来,“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两岸代表的热门话题。
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讨论时这样阐述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可以分为‘文本传承’和‘精神传承’两个层面。文本传承是精神传承的基础,但历史证明,这两者的区别很大。前者偏向技能技术,可触可摸,容易吸引民众视听,成为社会敏感点;而后者则缺少标准,难于鉴别,容易流于空泛。中华文化的文本,可以因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发生重大变化,但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没有湮灭的古文明,主要还有赖于由屈原、司马迁、魏晋名士、唐宋巨匠所延续的精神传承,即君子风范的千年一贯。中华文化在今天必须与其他文明相融共处,但它的核心尊严,还在于这种精神传承。因此,梳理、筛选并普及这种精神传承,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论语》中有一段儒门与隐者的人间对话:子路夜宿石门。晨门曰:“奚自(从哪里来)?”子路曰:“自孔氏(从孔家来)。”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明知道事实不可能,还要坚持理想奋力向前的那个人吗)!”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邦雄用这个故事来诠释两岸的文化认同,他说:“今天两岸中国人不论何年何月,只要有缘会面,彼此致意,要有道家隐者的真性情,问道:‘奚自?’也要有儒门子路的豪情,答道:‘自孔氏。’笑谈间会心相知,不都是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门教养之下长成的中国人吗!”
“延绵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中国人最牢固的精神纽带,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血脉。她不但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根基,是海峡两岸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宝贵贡献,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中共中央特邀嘉宾、文化部部长蔡武一语道出了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共同建议”集中了代表们的智慧。
行动:文化教育交流早已如大潮涌动
“共同建议”基于现实发展。
“现在两岸的经贸交流已经趋于正常化,逐渐走向制度化,这次论坛是一个开端,我们期盼两岸文化交流也能日益走向全面化、正常化和制度化。”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朱新民说。“其实,两岸同文同种,文化的交流早已在民间以各种方式进行。”正如余秋雨引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话所说,“五十年的政治割不断五千年的文化”。
“内地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其实早已开始。以湖南为例,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南电视台和台湾怡人传播机构合作拍摄了一系列琼瑶题材电视剧,比如《三朵花》、《六个梦》、《还珠格格》、《又见一帘幽梦》等,风靡全国甚至全球华人
世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魏文彬说。
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特邀嘉宾张誉腾说,过去20年来,两岸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在双方持续推动下,文化交流项目不断发展。粗略统计,从1991年至2008年底,两岸文化交流范畴遍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曲艺、杂技、文物、民俗、艺术教育和博物馆等各个领域,交流项目多达5千多个,5万多人次,成果斐然。“在文化产业方面,台湾杰出业者如杨惠珊、王侠军等,流行音乐歌手如蔡琴、周杰伦等,各自以独特方式在大陆市场上深耕,也都取得丰硕的成果。第一届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去年在厦门举行,交易金额达58亿人民币,成功达成搭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共创双赢的目的。”
贾庆林在开幕演讲中指出,据不完全统计,自1991年至2008年底,仅大陆方面应邀赴台的文化交流项目就达4500多项、44000多人次。截至2008年底,大陆298所高校与台湾108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约有2万名台湾学生来大陆高校就读。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两岸的传承与创新,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特别是在两岸青少年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两岸民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如春潮涌动,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活动日渐频繁,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领域愈益拓宽,规模不断扩大。
张誉腾表示,就理念而言,两岸文化在过去60年的分隔过程中,因为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在传统中华文化基底之下,各自融入了不同文化元素,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貌,在中华文化传统的保存、维护与创新的课题上也各有心得与视野,形成在文化交流上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局面。尊重及善用两岸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为创建中华文化的多元、包容、创新的面貌而努力,应该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
未来:不断谱写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新篇章
“共同建议”众望所归。
这一历史性文件共提出6个方面29条建议,聚集着两岸同胞的热切期盼。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两岸文化产业界知名专家纷纷发表真知灼见,献言献策,建议通过整合优势、搭建平台、创新模式,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深化发展,实现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共同建议”6个方面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国台办主任王毅指出,“共同建议”作为论坛交流研讨的成果,反映的是两岸各界的认知和期待,它不代表决策,也不取代两岸协商。但实践已经证明,论坛提出的建议对双方研究和制订政策十分有益。“我们相信,这次的建议也一定会得到两岸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将逐步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措施。论坛期间,大陆各有关主管部门还分别宣布了多项促进两岸文教交流和进一步便利两岸人员往来的新举措。所有这些,都会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今年论坛最重要的特色是以推进与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为重点,我们首次为两岸文化与教育的代表人士建立直接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并因为这难能可贵的机会,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尤其是中华文化能否屹立于全球多元文化之中并发挥领导角色的愿景,更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吴伯雄在闭幕式上致辞时说,21世纪起,两岸不约而同地专注于提倡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顺应世界潮流,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能透过“软实力”把中华文化的深远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大家都认识到它的价值与魅力。
“展望未来,只要遵照我们商定的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掌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推动两岸的商谈,推动两岸经济关系的制度化、经济合作的机制化,推动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民间的大交流、大交往,就一定会不断取得新进展。”贾庆林的声音在论坛大厅回响。“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两岸同胞共同选择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前景是光明的。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携手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路标已经竖起。我们见证了“共同建议”的诞生,我们还将见证两岸关系发展新阶段。
(本报长沙7月12日电)
7月11日,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开幕。
7月11日,演员在表演《化蝶》。当日,“华彩聚三湘”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文艺晚会在长沙举行。均为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