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相对于武汉科技大学的百年办学历史,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十年来,这所大学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办学特色,其跨越式发展的路径,令人深思,给人启迪。
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刘华才教授说:“武汉科技大学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围绕冶金行业的发
学科建设凸显冶金行业特色
500万元重奖教学科研功臣,是今年4月武汉科技大学加强学科建设的一个大手笔。近五年,学校不断加大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2004-2008年共投入学科建设经费6715万元,其中学科授权点及学科基地建设经费4974万元。
2009年是武汉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年。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国内外学科建设与发展的趋势,武汉科技大学提出“抢抓机遇,加强规划,凸现特色,协调发展”的十六字方针。
因钢而生,依钢而兴。从国内最早有钢铁专业的工艺学堂到拥有“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随着“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高温陶瓷与耐火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先后建立,武汉科技大学的钢铁特色贯穿学科发展的始终。
5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目前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办学体系。
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武汉科技大学的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
本科教学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厚德博学,崇实去浮”。校训就是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写照。实习生攻克武钢的技术难题,在武汉科技大学一时传为美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03级同学张宏伟,在武钢实习过程中,发现武钢生产线上的涂油机有打火问题,影响涂油效果。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他花费四个多月时间,查阅资料,上机仿真,加上试验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并设计出新型涂油机。
4次世界冠军、8次全国冠军,学校“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扬名海内外。近三年来,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
2007年,学校再次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三个层次、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理、工、医类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30%,增设了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环节并计入创新教育学分,鼓励教师有计划地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和课题组,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
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部评估专家对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综合评定考核为优秀。学校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
科研服务地方经济成果丰硕
两年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让武汉科技大学一时声名鹊起。不久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高校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统计排序》,武汉科技大学位列全国第25名。
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学校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广钢等20余个大型企业集团签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一个个校企合作平台为武汉科技大学提供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和充裕的研究资金。近三年,学校科研经费连年过亿元,科学研究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省级奖励15项。
“焦化直流水改循环水”研究项目应用投产以来累计直接经济效益达1.4亿元,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为武钢研制成功“板带静电涂油机”,并在鞍钢、宝钢、攀钢等大型企业推广,形成生产线80多条,占领了我国板材静电涂油机的主导市场。
“绿色制造与节能减排研究中心”为企业的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排忧解难。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黄石等地企业合作,围绕含铁渣尘的利用问题,展开攻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谈及这些成绩,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孔建益教授自豪地对记者说:“学校确立了‘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行业求发展’办学思路,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主动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适应国家资源建设战略需求、推进城市圈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学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