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硬拉动”和“软拉动”

2009-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闻观察员 张玉玲 我有话说

上半年,中国汽车业一路“领跑”,累计产销达到600万辆,增速均超过15%,且呈现逐月上升趋势。6月的车市更是连续第四个月实现产销量上百万辆,创历史纪录。据预测,2009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

面对“风景这边独好”的“成绩单”,我们有理由欣喜:汽车与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关系为1:4.5,汽

车业的增长,无疑成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拉动消费的一抹亮色。这得益于半年来一系列汽车调整振兴的“组合拳”:既有以旧换新和50亿元“汽车下乡”计划的直接拉动,又有对购买经济型轿车的诸多优惠……一系列“利好”措施,相当于为汽车市场注入真金白银的“硬拉动”,使汽车行业呈现一片兴旺。

然而,面对汽车工业骄人的业绩,大家不禁会问,我们的城市为这些新增加的汽车做好准备了吗?月均增长100万辆汽车,长远的污染排放问题、汽车停放难题,也会接踵而至,尤其在城市道路没有更多增加、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半年间陡然增加如此多的轿车“添堵”,令原本已难堪重负的大城市,更是雪上加霜。比如北京市2008年民用汽车保有量就突破300万辆;在原有的高基数上,今年前五个月,车市又出现了二次“井喷”,同比增幅超过10%。以至于有调查表明,因汽车量的增加,去年北京市奥运期间颇见成效的限号政策,缓解拥堵的作用正在消减。

综合这些喜忧,我们也许会疑虑:下一轮汽车产业发展还有多少市场空间和发展后劲?

与汽车产业发展类似,如果说,过去半年减税、补贴、优惠等投入真金白银的刺激措施,是实打实的、短期见效的“硬拉动”,那么加强管理、夯实社会发展基础、为进一步的消费拉动营造的良好环境,则是长期、可持续的“软拉动”。

这种“软拉动”的意义,在消费潜力最广大的农村市场非同寻常。长期以来,农村市场一直被看作消费“洼地”。一方面,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使得农村购买力水平普遍偏低;另一方面,农村第三产业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育。这样,农民很少把钱用于现代化农机具、家电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就算还有些农民能买得起家电,也因农村基础设施不良,时时发生短路断电现象,而打消购买念头。因此,只有靠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的“软拉动”,建立起适应农村特色的商业服务网络和现代服务体系,8亿农民的巨大消费需求才能得到有效的激活与满足,我国内需也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

这种“软拉动”意义还体现在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成分中。有人说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民营经济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只要有宽松的政策,民营企业就会应运而生、顺市场而动。比如能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提高发展后劲、解决大量就业的现代服务业,其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但现行的体制中,对现代服务企业的监管仍存在审批环节过多、效率不高,管理多、服务少,束缚多、激励少的问题,需要跨部门、多领域合作时,更是困难重重,有许多“看得见、进不去;门槛高、规矩多”的体制性障碍。要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打破制度壁垒、释放体制活力的“软拉动”迫在眉睫。

这种“软拉动”的意义更体现在社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中。拉动内需的核心在于拉动消费,而拉动消费的核心在于树立消费者和企业决策者对于未来的信心。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最薄弱的环节是提高生活水平,包括衣、食、住、行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这些方面的“软拉动”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逐渐帮助消费者恢复在房地产、汽车、教育、旅游等领域进行大宗消费的愿望,提供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公共产品的投入,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提高消费时的心理舒适程度。

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软拉动”还体现在创新能力的培育上。经济增长由单靠投资拉动,逐步转向靠投资和创新双拉动;投资由外延扩张、数量扩大,向内在提升、创新等转变。国际经验也表明,通过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扩大科技、教育、文化等“软”基础建设对经济实行“软拉动”,其效果更为持久。这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经济干预模式,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