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发改委决定将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600元,这是我国年内第三次上调成品油价格,距离上次上调时间不足1个月;5月份以来持续低位运行的钢价由下调转入上升通道,武钢日前再次提高8月份钢价,大钢厂已接连上调三次;股票市场从去年月11月上证综指最低1664点,一路上涨到3100多点,涨幅超过80%;房价也仿佛一夜
诸多信息似乎都在昭示一个事实:涨价。许多人开始担忧这种涨价苗头是否会扩大为通货膨胀,市场上关于未来通胀的预期也愈加明显,有些人甚至开始着急买房、囤金以抵御可能的通胀。
那么,通胀真的会来吗?它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价涨不等于通胀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光看当前一些商品或服务价格上升,还不能得出通胀的结论。价格上升有多种原因,可能是成本提高,或者是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说涨价就是通胀。“虽然有些产品的价格在上升,包括油价以及一些生产资料,但从数据看,5月份CPI同比下降1.4%,PPI同比下降7.2%。至少5月底之前,还没有看到价格普遍上升的情况。”但他也表示,“感觉6月份价格上升的品种和幅度比5月份多了”。
“价格体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常常说的物价,主要有CPI和PPI两个指标;一类是资产价格,如股票价格、房价等。”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经济模型室副主任张涛分析指出,“两类价格要分开看。当前的形势是资产价格已经出现回暖和小幅反弹,但物价水平依旧持续走低。CPI和PPI持续低位运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同期物价水平较高。”
张涛认为,目前经济运行中通缩压力较小,存在几个拉动物价上涨的因素。首先,食品在我国CPI构成中占三成以上权重,当前粮食价格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对物价上涨有一定拉动作用;其次,通胀本意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发行太多,归根到底是个货币现象。今年上半年,我国信贷投放激增,前6个月新增贷款已经达到7.36万亿,对形成通胀预期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随着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能源资源价格的上涨也会对物价水平上涨产生持续拉动作用。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国际商品价格对我国的输入型传导作用。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一路走高,也带动了国内大宗商品的上涨,并对下半年物价水平走高形成趋势冲击。
“但是,通胀根源在于经济要素中供需力量的对比。当前我国经济中的核心问题并非供给不足,而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因此通胀不存在最根本的动因,目前对通胀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只是由于部分产品价格上涨较快,形成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但距离真正的通胀还有相当的距离。”张涛判断,未来一两年内中国经济不会形成通胀。
滞胀最忧心
既然通胀还远在天边,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现实情况显然不这么乐观。
赵锡军分析,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仍很严峻,出口处于持续低迷状态,财政收支状况不容乐观,除了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外,总体经济情况并不符合通胀的条件。
“综合这种部分行业价格上涨,而经济形势还处于企稳回暖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很可能出现货币发行处于高位、却并没有真正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反而导致局部市场过热,价格不断攀高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滞胀状态。”赵锡军说:“我判断当前需要警惕的既不是通胀,也不是通缩,而是经济的滞胀。”
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于欧美等国家。各国为刺激经济放松货币政策,大量发行国债,扩大货币投放,造成股市、期市、房市等高投机性领域过热,而失业人数却不断攀升,实体经济并没有明显好转。“滞胀的形成,不仅给经济带来更坏的影响和更大的不确定性,治理起来难度也更高。”赵锡军说。
那么是否应该控制货币发行呢?专家一致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控制货币发行总量,而是要调节货币流向,实时监控投资效果,要采取措施防止货币流入虚拟经济,助推资本市场泡沫化,使其真正进入实体经济,推动投资和消费的扩张,从而达到拉动需求的目的。
张涛也对经济运行中政府投入与实际产出不尽协调的方面表示担忧。他说,判断政府投资是否成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两个标准:一是在投资比例中,中央投资是否对地方投资有带动作用;二是国有投资是否能带动民间投资。数据显示这两项都还未达到理想效果。“不过,这种情况正在逐渐好转,前5个月,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8%;地方项目投资增长33.4%,显示地方项目投资正逐渐开始跟进。”张涛说。
张涛认为,经济增长是有周期性的,经济运行有其自身调整期。即使一些数据并不理想,也要有耐心留出时间来观察和分析已有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宜盲目跟进一些新政策措施进行刺激,那样做对经济运行是不利的。
以平常心对待价格涨跌
通胀虽然可能在远处,但通胀预期却近在咫尺。在这种预期心理的支配下,一些老百姓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买房、买黄金。同时,由于CPI统计数据显示的低位与身边物价走高的状态形成反向拉动,不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开始置疑:CPI是否能反映真实的物价水平。
CPI显示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个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普遍需要的消费品的综合价格指标。以房价为例,CPI在各国的构成细项,以及细项的权重均有所不同,但多数国家都没有将房价纳入CPI的统计范围中,只是包含一些反映民众居住条件的因素,如房租、装修材料、物业费等,而这些因素还不能完全反映出房价的变化。
“民众之所以对身边的价格格外敏感,是因为如今人们的支出结构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支出的大头是衣食,现在则是住与行,以及教育、投资理财等。CPI数据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消费者支出的真实状况还是有些出入的,因而造成与消费者对价格的感受存在偏差。”张涛分析说。
尽管目前有业界人士对CPI的构成有诸多置疑,但赵锡军认为,CPI结果基本上与社会公众的消费需求相吻合,从全国来看,是比较客观和有普遍意义的。目前统计部门也不断对CPI的统计标的进行调整,力图真实反映社会消费品不断变化的价格总体情况。
对于通过买房来抵御通胀的现象,赵锡军表示这种做法并不可行。“无论资本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都是高风险、高投机市场。现在价格上涨很快,可是一旦调整来临,就会下跌得很厉害。要实现买房防通胀,前提是能够做到在价格相对高点时抛掉。但事实往往是,应不应该抛,什么时候抛,普通民众很难踩准这个点,弄不好还可能被高位套牢。”他提醒说。
市场经济本身是不确定性的经济,供求之间永远处于不均衡状态,价格上上下下,涨涨跌跌是必然的结果。既然选择了市场经济,就如同离开平稳的陆地登上船,随时要面对海浪带来的颠簸和起伏,有时甚至是非常剧烈的。因此,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百姓,都要锻炼具备这种应对现代市场经济的本领和能力,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价格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