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在读?读什么?

2009-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文斌 我有话说

德国小说《朗读者》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作者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本哈德・施林克曾获德语推理小说大奖,并凭借他的作品《朗读者》获得四个重要文学奖项。

小说是以一个叫“米夏”的男孩(文中的“我”)作为主人公开始叙述的:“我”15岁时,结识了公车售票员汉娜(36岁),

并成为她的秘密情人。在交往中,汉娜喜欢听“我”为她朗读各种图书,两人都从阅读中获得了快乐。朗读,无疑是《朗读者》的中心,而书中提到的种种图书,又或明或暗地围绕着主题为读者提供了各种情节或情感线索:

第一本是《爱米丽亚・迦洛蒂》。这是18世纪德国剧作家莱辛的作品。讲的是市民阶级与封建制度强权的抗衡。爱米丽亚本是一个平民的女儿,有自己心爱的人,不料被宫廷的王子看上,王子杀掉了她的爱人,强行娶了她。她嫁到宫中后苦于宫廷的束缚,最后请求自己的父亲给她一把刀自杀了。巧合的是,汉娜最后与爱米丽亚选择了同样的道路:自杀。《爱米丽亚・迦洛蒂》既是“我”为汉娜阅读的第一本书,也是对汉娜一生的寓言。汉娜为什么自杀?我认为仍然是纠结于感情。

第二本是《一个无用人的生涯》。这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艾兴多夫的小说。主人公和叙述者是乡村磨坊主的儿子,他一天到晚耽于梦幻,渴望远方,不愿帮父亲干事,因此被父亲斥之为“无用人”而离家漫游。他先在一个伯爵宫里当了园丁,在那里看见了一个迷人的姑娘,以为她是高不可攀的伯爵夫人,因而不敢追求。不久他当了税务员,但很快厌烦了繁琐的工作和花天酒地的生活,又踏上了漫游的道路。后来他又回到当过园丁的伯爵那里,得知他的意中人原来是宫里看门人的养女。他向她求爱,最后实现了爱的渴望。“我”为汉娜朗读这本书时,正是我们关系最为融洽的时期,书中近似童话的内容也正符合了这一背景。

第三本是《战争与和平》。这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这部鸿篇巨制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主人公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此时,汉娜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专心听“我”朗读了,战争的阴影已经逼近,“我”只感受到她“行为都很古怪”,为了逃避,也为尊严,汉娜选择了辞职从军。

第四本书是《奥德赛》。诗评大师亚里士多德曾给《奥德赛》的内容做过高度和经典的概括:一个人离家多年,被波塞冬暗中紧盯不放,变得孤苦伶仃。他在历经艰辛后回到家乡,使一些人认出他来,然后发起进攻,消灭敌人,保全了自己。这是汉娜入狱后,“我”决定重新为她朗读时选择的第一本书。为什么选这本?作者提到:“这个故事讲的并不是离乡背井又回来了。希腊人相信一个人不可能两次掉进同一条河,不是为了留下,而是为了重新出发。”朗读《奥德赛》既是“我”对历史、对汉娜的思考,也是“我”想让狱中的汉娜重新振作起来的最好选择。

书中,还提到对其他作家作品的朗读,但都不如这四本书用墨多。汉娜死后,“我”在她牢房的书架上看到“莱维、魏泽尔、博洛夫斯基、阿美希等人描写集中营幸存者的书,还有赫斯的罪行录和阿伦特有关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被判处绞刑的报告,以及一些有关集中营的学术文献”,小说中的汉娜,从来没有对“我”剖白过自我。在他们当初相识的时候,她保守着自己曾经当过集中营看守的秘密;在法庭审判中,她保守着文盲的秘密;在服刑期间,她没有告诉过“我”她在读集中营的相关书籍。对于汉娜,二战的经历是她不能与人言说的伤痛。

汉娜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尽管她有过努力,有过自我救赎的挣扎,可最终还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自我,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爱人的身上。当她感觉不到爱人的爱,当她对出狱后的未来充满恐惧,当她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时,她最终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可悲生命。汉娜的故事对世人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朗读者》[德国]本哈德・施林克著钱定平译译林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