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寻新闻的根 找新闻的源

2009-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国平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7月14日,“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正式展开。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参加工作3年以内的工作者共100人,赴延安进行采访和体验生活。他们将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

入了解国情民意,接受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教育。从今日起,本报开辟“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专栏,陆续刊发本报赴延安记者发回的报道。

今天下午一点半左右,T43列车准点抵达延安站。我收起新闻前辈赵超构先生的著述《延安一月》,踏上了这块红色的土地。

赵先生于抗战时期在重庆任《新民报》的主笔,1944年6月和7月参加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赴延安采访,7月底开始发表系列篇章,遂成此书。由于行文的公正客观、文采斐然、视角细腻,一时广为传阅。周恩来同志曾经把这一系列文章比喻为中国记者的《西行漫记》,号召党的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

65年后的7月,我和中央新闻媒体的其他99位青年编辑、记者也来到这里。赵先生对延安的第一印象是“粗糙”和“幼稚”,显然,现在的延安早就换了新颜:店铺林立、车水马龙、绿树荫荫、井然有序……下午三点半,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介绍说,2008年,延安市生产总值达到713亿元,人均33332元;财政总收入1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0亿元,位列全省榜眼位置。

还记得7月14日出发时,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的叮咛:“到延安和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就是让大家去寻根溯源,去寻新闻的根,去找新闻的源。”

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一批新闻前辈从这里起步,用笔墨和热血在我党新闻史上留下足印:《解放日报》在这里创刊,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这里开始播音,穆青等前辈曾经在这里挥洒青春……

今天下午四点,延安干部学院教授赵耀宏向我们讲授革命传统教育课时说,延安是一本鲜活的革命历史教科书,是追寻我党革命足迹、提升革命情操的精神家园。从今天开始,我用心来读这本“书”,用情来寻找这个“家园”,最终将感受融进今后的新闻实践。

赵超构先生对延安的印象还有“刚健”。今天晚上,延安老乡唱起嘹亮、高亢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赶牲灵》《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欢迎我们,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刚健”。本报记者文艺橙以一首同样“刚健”的《青藏高原》,回敬了他们的深情厚谊。

我们正走在体会“刚健”延安的路上,我们将认真寻“根”。

(本报延安7月15日电)

图为本报记者文艺橙在欢迎会上演唱《青藏高原》。王国平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