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办让林区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9-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本报通讯员 张士英 我有话说

近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采访时,一份调查问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在该区教育局以教育收费、师德师风等7项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发放的26786份调查问卷中,群众对于教育的总满意率达到97.4%。作为一个处地边远、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薄弱的地区,为何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却如此之高?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合理调整网点布局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北部边陲,人口近53万,地广人稀,以往教育点多面广战线长,造成教育投入浪费,师资不足,质量低下,群众不满意。如何能够让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大兴安岭区委、区政府下了一番苦功夫。据大兴安岭教育局局长王晓霞介绍,早在1997年大兴安岭行署就确定了“压缩规模,提高档次,集中办学,提高质量”的调整方针,建立了以奖代投的奖励机制,共向10个完成布局调整任务的县区局发放奖励资金550万元,撤并中小学61所,实现了高中由县区举办、初中集中到县区局所在地、小学集中到综合林场或行政村举办的目标。

2006年对在校生100人以下的11所林场学校进行撤并,2007年又针对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开始整合城镇内学校,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同时,着手进行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整合,将全区9所职业技术学校合并为3所,5所技校合并成1所,充分发挥规模办学效益。稳步撤并规模小、质量低的普通高中,两年合并了2所普通高中。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吴铁亮是大兴安岭实验中学的一名毕业生,小学五年级时,他的父母双双下岗,且身患多种疾病,一家三口靠低保金过活。家庭的贫困使吴铁亮面临辍学的危险,当学校得知他的情况后为他免除学杂费、课本费,每月还给他食宿补助。去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矿业大学,正当他为学费发愁时,学校又将5000元的助学款送到他的手里。“是学校的特困家庭考生资助政策圆了我的大学梦。”吴铁亮激动地说。

记者了解到,像吴铁亮这样受到资助的贫困学生还有很多。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从2000年开始,就制定并相继下发了《“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特困考生资助金实施办法》、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教科书费、直至免除住宿费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全区贫困学生从义务教育阶段直到参加高考升入大学,都能按照有关规定领取到相应的补助金。2007年该区在黑龙江省率先实施“全免全补”政策,即在全地区范围内,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困难学生全部给予补助。2008年又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为全区中小学生统一购买了“校方责任险”;2009年大兴安岭地区又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住宿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部免费。

此外,大兴安岭地区还把外来人员子弟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框架,对来大兴安岭地区投资建设、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入学、升学等方面取消户口限制,与该区学生同等待遇。外地务工人员高兴地对记者说,再也不用为子女上学犯愁了。

创造一流的教育环境

在教育上舍得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孩子们创造优良学习环境,已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历届领导的共识。大兴安岭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宋希斌说:“我们也许不能为学生提供一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但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流的教育环境,努力缩小教育差距。”

2000年以来,该区教育投入年递增18%,生均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几年向国家林业局争取非经营性投入8300多万元,改善了校舍条件;黑龙江省投入危房改造资金960万元,基本消除了政府办中小学校的D级以上危房;大兴安岭地区投入2628.51万元,对23所农村中小学校校舍进行新建和维修改造,新建校舍23097平方米。特别是近三年来,行署一次性投入近1个亿,集中改造校舍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了音体美、卫生教学设备,填充了图书室,为所有高中统一配备了通用技术课程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班班通”。林场学校全部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所有的中心幼儿园都配备了户外大型玩具和室内桌面玩具。

目前,全区中小学配备计算机5980台,平均每9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全区建有多功能教室88个、语音室89个、双向控制系统12个,“校园网”62个。2006年全区72所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纳入“农远工程”,2007年全区林场学校启动了“林远工程”,全区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模式,构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