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黄土地的乡愁中走来

2009-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宗立 本报通讯员 韩业庭 我有话说

“没有故乡的诗人是非常可疑的,没有诗歌的故乡是十分苍凉的。我的诗歌写作其实很朴素,就是对母土的精神依恋和心灵回报。”谈起诗歌,诗人高凯总流露出对故土的迷恋。

7月5日,在江城武汉,高凯凭借组诗

《陇东:遍地乡愁》摘得首届“闻一多诗歌奖”,并获中国新诗百年来最高奖金――10万元。授奖辞这样写道:“组诗《陇东:遍地乡愁》是一次令人感动的土地与生命之旅,是一次饱含深情与挚爱的诗意返乡。它以切近而质朴的体验,丰富而鲜活的意向,以多变而饶有意味的视角、似浅而实深的笔墨,传达了陇东大地多彩与多难的生命记忆。”

陇之东庆阳,是地球上黄土沉积最厚的地方。陇东文化因这块厚土而有着深厚的底气。1963年,高凯出生在这块黄土地上。此后的30余年里,他一直在这里生活、工作。黄土地特有的博大、温润与苍凉潜移默化中浸入了他的血液。

除了黄土地的气息,母性的伟大也影响了他。高凯姐弟八人,他排行老七。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大字不识的母亲不仅为了儿女的成长终日操劳,而且为了子女教育毅然把家从深山沟搬到了城里。在贫寒的家庭里,高凯感受着母亲及周围人温热的爱。

这份对黄土地的心灵记忆,对高凯以后的诗歌走向起了极大作用,陇东高原上的人物风情成了他以后一切诗作的母题。1982年11月,高凯在《飞天》杂志发表处女作《鸟和树》;其间还曾创办油印诗刊《葡萄藤》、《红黄蓝》,担任庆阳地区黄河象文学社社长,高考失利后回家务农,做过小工、民办教师。

丰富的底层生活经历让高凯对生活、对生命有了更多感悟,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他写人生的苦难,写诗意的痛苦,写寂寞的情绪,写母爱的力量,写故乡的生活,写女人的命运,甚至写生和死,但都在诗的旋律中、意境中透露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新奇感和纯真的爱心――没有决绝的姿态,也没有不妥协的厌恶,没有深刻的绝望,也没有执著到底的寻觅,没有刻骨铭心的伤痛,也没有义无反顾的回归……

不管写何种事物,不管表达何种情感,高凯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陇东这块黄土地。从《喜鹊叫喳喳的陇东》到《陇东:遍地乡愁》,他一直致力于陇东乡土诗的写作。他的乡土诗富有口语、情节和戏剧因素,并对民歌进行了借鉴,充分展现了在充满温情的乡土上生活着的人们的忧伤、喜悦、智慧,以及独特的风俗。

相比许多人写农村题材时的隔靴搔痒,高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要真实得多。他没有停留于乡村的田园风景,而是介入了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的心理进行了生动描写。这种真实性,使他的诗歌语言充满了活力。

高凯的乡土诗被《诗刊》称为诗中的“土特产”和“绿色食品”,被藏族诗人伊丹才让称赞为“陇东乡土上的罐罐茶”、“我们民族的黑头发”。诗人韩作荣则说:他的诗和乡土融为一体,有底气,有深度,表达了受乡村哺育的诗人在心灵上的一种境界。

采访结束时,高凯告诉记者,由他主持编著的《黑土豆诗存》即将出版。作为甘肃省“农家书屋”书目之一,这本书将成为一本地道的农民诗存。

“真诗在民间,真诗也要走向民间。”高凯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