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难说再见,不是归途

2009-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可 我有话说

“山丹丹开花吆红艳艳,咱们中央那个红军到陕北……”7月20日中午,又是一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把记者们延安行串了起来。在刚来的那天晚上,记者们是那么兴奋,开始跟着“哎咳哎咳哟”;在安塞,那时行程近半,大家在高声“哎咳哎咳哟”中入住农户;而这天下午,记者们就要离开延安踏上回京的列车,此曲被再次唱起,离愁别

绪充满每个人心头。

难说再见,六天的延安行着实给记者们留下了太多感动与留恋。在杨家岭、在枣园、在王家坪、在延安新闻纪念馆,记者们汲取到更多前行的力量;在安塞县的农村里、在农户的家里,记者们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力量之源。我们是带着安塞情谊、带着延安精神回来的。

还记得出发仪式上发言的那位新华社记者,她叫郝方甲,7月19日早上4点多,一直在北京长大的她和人民日报的尹晓宇与所住农户一起去卖西瓜,深深感受到农民的不易。

还记得在清凉山上领誓的那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她叫陶姿璇,在延安新闻纪念馆,她为老一辈的广播人感到自豪,决心把这份光荣传承下去。在农户家里,她学会了喂猪,早上7点、中午1点、晚上7点,一天给猪喂三顿,她忙得不亦乐乎。

还记得在农户家里过生日的工人日报记者,他叫车辉,他在生日那天许下心愿,做一名替老百姓说实话的记者,就像农民王大娘所说的。

不是归途,对青年记者来说,这是与老区人民情似家人的开始,是对延安、安塞关注关心的开始,是对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的开始,是从事新闻工作“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新起点,是进一步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的新起点,是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三项学习教育”的新起点。

(本报北京7月21日电)

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