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安全是一个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发展问题的实质是“富国”,安全问题的实质是“强军”。古今中外,富国强军都是各国追求的目标。历史与国际的反面教训也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建设的经济建设是极不平衡的发展战略,没有强大国防实力的综合国力是极不对称的综合国力,没有强大国防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是
国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国防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经济学科,并不是为有关理论宣传提供理论根据,而是为制定最佳国防经济政策提供经济论证,因而它需要回答和解决在既定的安全需求和资源总量前提下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在生产性用途和斗争性用途之间的比例、如何有效使用国防资源使之产生最大安全效益等核心问题。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国防经济学带有较强的政治性,较多涉及国防等国家政治制度问题。不同的政治立场,在战争的根源、性质和胜负及国防经济制度等问题上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国防经济学是经济学和军事学有机结合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在国防与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学与军事学研究不断深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研究对象是国防与经济以及国防经济内部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关系。这些特殊矛盾既不同于军事领域的矛盾,也不同于经济领域的矛盾,是军事与经济交叉而生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防经济研究从无到有,学科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交流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第一,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我国国防经济学界围绕国防经济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以及史学等系列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理论内容可概括为如下方面:1、战争经济本原论,揭示战争如何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发展,又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消亡。2、国防经济潜力论,研究各国国防经济潜力的大小、潜力向实力的转化等。3、国防消费需求论,研究国防消费需求的性质、分类、结构及确定消费需求规模的依据等。4、国防分配论,研究分配的原则、结构、效益等。5、国防流通论,研究流通渠道、军品采办、军火国际贸易等。6、国防财力论,研究国防财力的构成、筹集及预算制度等。7、国防人力论,研究国防人力的数量、质量、结构等。8、国防科技论,研究国防科技要素、科研体制、发展战略等。9、国防生产论,研究国防生产的性质、作用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等。10、国防工业论,研究国防工业的构成、体制、发展战略等。11、战略物资储备论,研究战略物资储备的意义、结构、布局等。12、国防经济效益论,研究国防经济效益的内涵和提高效益的途径等。13、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论,研究国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和途径等。14、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论,研究各国的军备控制与裁军。15、国民经济动员论,研究国民经济动员的内容、体制、准备、实施等。16、战时经济管制论,研究战时实行经济管制的原则、方法、措施等。17、经济战争论,研究对敌国进行经济封锁、打击的原则、手段等。18、经济复原论,研究经济复原的时机、规模及安置的方法等。
第二,学科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进入良性循环。我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86年是初步建立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国防经济建设由临战状态转入和平发展轨道,根据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军内学界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还翻译了一些国外专业著作,为国防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86年―1992年是逐步完善阶段。国防经济学正式创立,学科建设和学科人才培养得到一定发展。例如,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成立了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创立了《军事经济研究》杂志;国防大学、后勤指挥学院、军事经济学院等院校招收了国防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防经济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相关学术交流日益活跃。1992年至今是国防经济学发展全面展开阶段。这一时期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新军事变革,国防经济学的应用理论研究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经济运行、信息化局部战争条件下的国防经济建设、军事斗争经济准备和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军地有关院校建立了从博士后、博士到硕士的培训体系,形成了军地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科学发展格局。
第三,国防经济研究转型取得阶段性成绩。我国国防经济研究一直致力于建构规范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轻视了应用研究。伴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便要求国防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随之变化。回答和解决好新形势下国防资源配置效率问题,除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外,还需吸引和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国防经济研究已迈出了向应用性聚集、同现代经济学范式接轨、立足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型的步伐,学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西方国家国防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西方国家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门运用现代经济学工具研究国防与和平问题的学科。经过几十年发展,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经济学科,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
国防经济学家基斯・桑德勒和托德・哈特利对国防经济学的定义是:“国防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为工具,研究与国防有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稳定性等问题的学科”。从研究对象来看,它既包括国防开支对就业、产出、增长等国内、国际范围内宏观经济变量影响的研究,也包括国防工业基础、合作计划和补偿问题、军品合同的定价与赢利性问题,以及对承包商的管制问题。从研究主题来看,它重点关注四个基本问题:一是资源在生产性用途与斗争性用途之间的配置问题;二是国防资源在不同军事机构和用途之间的配置问题;三是资源配置行为的基本关系以及各参与主体的稳定性问题;四是国防资源配置中的经济外部性问题。从理论体系来看,它已形成六个主要的基础理论,即国防开支需求理论、国防供给理论、军事人力理论、低烈度的军事活动理论、国防开支的外部影响理论、战争经济损失评估理论。
西方国家国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通常是直接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从其发展过程看,它并不是为建立一种理论体系而构建的,而是在解决国防经济运行中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其研究范围和方法始终是因时、因势而变的。例如冷战时期,重视对威慑理论、军备竞赛、战争与和平,以及对出口控制、贸易制裁、经济援助等政策举措实现国家战略的问题研究;冷战结束后,研究领域转向裁军、国防工业转型、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9・11”事件后,研究重点又投向冲突经济学、全球化条件下的安全合作、区域军备竞赛、恐怖主义等。
从研究工具和方法上看,西方国家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工具与方法就是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工具与方法。就学科理论基础而言,国防经济学本身就是在有效综合运用各分支学科理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基础主要有国际政治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劳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就具体的研究方法而言,西方的国防经济研究主要采用如下三种:第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第二,博弈分析成为最常见的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军事联盟、军备竞赛、激励合同、恐怖主义以及冲突等问题研究中;第三,计量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如因果性检验、干预分析、共一体化检验等。
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转型的基本趋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国防经济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与国防经济实践要求及学科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的国防经济学在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科建设需要进行适应性转型。当前,要努力适应信息化战争挑战和世界国防经济发展趋势,建立起以应用性为导向、以现实国防需求为牵引、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为研究工具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防经济学。为此,我国国防经济学发展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型:
第一,国防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要由探索规律的理论研究向具有实证解释性和对策研究性质的应用研究转型。国防经济学是应用性学科,国防经济理论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防安全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实践表明:以国防经济现实问题为牵引,国防经济学发展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仍是揭示国防经济特殊矛盾和规律、构建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没有真正向具有实证解释性和对策研究性质的应用研究聚焦,这在某种程度上滞缓了学科发展步伐。有鉴于此,我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需要同重大国防现实需求紧密结合,使研究资源向应用性方向聚焦,努力为制订国防政策提供科学论证。
第二,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要由传统经济体制和机械化战争形态下国防资源配置研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化战争形态下国防资源配置研究转型。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国防经济建设面临的战略环境、战略任务、战略重点等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国防经济学研究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国防经济研究之间的“相位差”仍未消除。为此,国防经济学研究内容需要尽快适应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尽快消除传统国防经济学与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经济学之间的不适应,重新对国防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及相关主体动态关系作出系统解释;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体制层面上重构国防经济理论体系。
第三,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要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型。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分析工具,对我国国防经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执笔人:舒本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