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

2009-07-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我有话说

7月14至21日,我参加了中央媒体“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此次活动是今年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首项重要实践内容,从理论学习到生产实践,从参观采访到民俗学习,整整7天的行程,满满5天的活动,使我对党的优良传统有了感性认知,对如何做一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有了深刻感受。

我想,此行我找到了今

后从事新闻工作的坐标。

之前,在书上、电视里才能了解到枣园、清凉山、宝塔山等一些革命旧址的历史,而今,当我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它们,心里的感受却是别样的。它们静静地挺立在那里,亲切而朴实,向我们述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黄河裹挟着岁月奔腾,沉积着黄土文化,造就了陕北人民的淳朴豪放,伴着安塞腰鼓的热情扑面而来,让你不得不爱上这块黄土地!

我还记得,在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天里,村民王秀莲大娘得知《工人日报》记者车辉过生日,悄悄地和家人准备了一天,席间,她说了许多祝福的话,有一句话至今言犹在耳:我们喜欢了解老百姓、能写出老百姓心里话的记者。

是的,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源地――清凉山,毛泽东为《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镌刻在山顶的一块巨石上,向世人展示着我党优良的宣传思想工作传统,至今依然是当今新闻工作者的坐标。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深入群众的指导思想,当时的文化工作者在写作观上发生了根本转变,一批贴近群众,能反映老百姓生活生产的文艺作品横空出世,并被老百姓广为传诵传唱,流传至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文学作品,还有《南泥湾》、《东方红》等革命歌曲的创作,大大促进了老百姓生产生活学习的积极性。

穿过时空的隧道,亲手去触摸这一切,亲身去感受这一切,我才知道自己先前对“三贴近”的认识太过于肤浅,我除了知道它的内容,知道写稿子要实事求是,不能写虚假新闻,我还能说出什么、又能为之做出什么呢?

一个“贴”字,是很有讲究的。贴,就是要深入,要亲历亲为。贴近者,贴心也。有影响的、也有教育意义的新闻报道,都是深入群众的结果。“三贴近”的关键就在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受时代的脉动,倾听群众的心声,汲取生活的真谛。深入,既要身到,更要心到,脚板与心灵双双而至。对群众付出真情,拜良师、成益友,写出的新闻作品才能让人感动,发人深省,促人行动。

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