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大型幻术第二名的中国节目《青花瓷》
本报记者吴力田摄
2009年北京世界魔术大会于7月31日闭幕了,但因它而在北京乃
创作中:传统+现代=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国际魔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更是由来已久,许多国外魔术都用到了中国元素。如九连环是中国传统魔术,而在日本魔术大师舒特・欧嘎瓦的手中,它有了更多的魔力。变脸更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这次大会上日本、韩国甚至西方魔术师的节目都没少用它,而美国幻觉魔术大师杰夫・麦克白更将其演变为自己的招牌节目,连宣传照片都是用的变脸。还有折扇、伞等都频频出现在各国魔术师的手中。
本次大会中,中国参赛的节目大量使用民族文化元素,却未给中国选手赢得更多的荣誉。一位参会的法籍华裔说:“中国元素唯美,但作为魔术节目在编排上节奏偏慢,不时尚,不能适应当今人们的审美。”
在采访中,不少国际魔术大师都建议中国魔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舒特・欧嘎瓦认为:“魔术师要保持自己的想法和风格,要深入挖掘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表现自己国家最有特色和精神内涵的内容。但好的魔术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创新,不能重复。”德国的世界魔术冠军托帕斯表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看中国魔术,许多节目都让人叹为观止。同时他建议:“中国魔术的发展方向应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本次大会中国获奖的两个节目都是得益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一般类魔术第二名《芭蕾牌技》是将传统的牌技与古典芭蕾相结合,而舞台幻术类第二名的《青花瓷》更是处处彰显中国特色。整个节目从造型、服装、化装、道具,到音乐、舞蹈,无一不让人感觉这是纯正的中国货。节目以极具中国特色的青花瓷为基础,配以中国民族舞蹈,又将原创的“漂浮瓶”、“壁虎神功”魔术技巧及改良的传统技术“大箱换人”等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惊叹之余又有惊艳之感。这种融合了现代魔术技术、韵味十足的“中国风”受到与会者的普遍赞赏,连诸多国际大师也赞不绝口,并最终受到评委的青睐。
平日里:练习+学习=进步
“魔术不是秘密,而是一种技巧。任何人都可以买到魔术道具,但仅仅依靠那些是不能成为魔术大师的。
要成为大师,最重要的是不断地练习。”杰夫・麦克白道出了所有大师成功的秘诀。
正是由于很多魔术师都认为魔术靠的是对技巧的不断练习和创新,是对生活的不断体悟,所以他们并不隐藏而是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魔法”。无论是表演大厅还是餐厅、酒吧,甚至走廊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彼此切磋的身影。只要有人相邀,无论是否相识,魔术师们都会非常爽快地展示自己的本领。魔术沙龙更是魔术师和魔术爱好者衷爱的切磋平台,各国各派的魔术以最轻松的方式在这里争奇斗艳,不同文化总能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
不断学习也是大师们成功的法宝。杰夫・麦克白说:“最好的魔术师永远在更新自己的技巧,而不是重复。我从事魔术42年了,但仍在不断地学习,而且希望能继续学习。”大师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大会组织的十几场讲座上,大师们与大家分享自己多年魔术生涯的感悟和体会,还会讲解一些魔术手法和表演时的要领,甚至手把手地教授,每次讲座都让听众获益匪浅。讲座外,大师们认真观看每个魔术师的表演,这也是他们来参加魔术大会的重要原因,希望能在这里受到启发,有所收获。不少大师都从中国的魔术与杂技表演中获得了灵感。
高校魔术联盟的魏铭虽然只是大二的学生,但已是一位身手不错的业余魔术师。他认为,国内魔术界的相互学习不够,每个人都如同孤军作战,这阻碍了中国魔术的发展。而在韩国,每位成功的魔术师身后都是一大群魔术师在为他出主意。他说:“一个人的视野与智慧是有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他介绍说,目前高校魔术联盟时时进行“头脑风暴”,大伙儿各抒己见,观点碰撞,经常能产生一些好点子,然后分头练习,出现什么问题再一起研究解决。如此,大家的水平都有了提高。他的想法与许多中国年轻魔术师不谋而合。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参会者说得很直接:“在国内,人们总是想拼命学到别人的东西,却要保住自己的那点小秘密不肯与人分享,孰不知闭门造车的后果是难进步甚至不进步!”
舞台上:表演+技术=精彩
“魔术演出中,表演和技术是什么关系?”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十几位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表演类型的国际魔术大师时,得到的答案竟然惊人的相似:技术只是基础,表演才是最重要的。
“观众可以原谅你的失误,但绝不会容忍一次乏味的表演。”2003年世界魔术大会纸牌魔术冠军米格・普伽一语中的。他还和世界魔术冠军雷诺克不约而同地认为,魔术演出的成功80%依赖于表演。西班牙魔术冠军约克坦言:“魔术最重要的是表演时的情感,而不是技术。我们是要向观众传达情感,让他们在演出的那一瞬间相信自己看到了奇迹,并因此而快乐。”世界冠军维克多・沃特克把魔术看做是一种讲述故事的语言,而技术则是帮助自己讲故事的手段。
在大会的嘉宾演出中,托帕斯表演了一个幽默魔术。节目表现的是一个魔术从彩排到第1000场演出时,魔术师情绪的变化。彩排时紧张、略显生涩,首演时兴奋、充满激情,第100场时娴熟、程式化的热情,及至第1000场时,魔术师已毫无热情,只是完成任务而已。而场下观众的情绪,也从最初的惊呼递减到最后的冷漠。这个节目几乎就是对表演重要性的生动注释。
“过去总以为魔术就是技术活儿,现在才明白,戏法人人会变,变得好不好看全在表演上。”说话的是一位来自四川的魔术爱好者小李。通过这次魔术大会,越来越多的中国魔术师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魔术在技术上与世界水平相差其实并不大,有些甚至领先,但中国魔术师在表演上比较薄弱,对舞台的掌控、对观众情绪的调动能力不足。”中国参赛选手、青年魔术师刘亚明坦言。
作为中国魔术的新生代和接班人,高校魔术联盟的同学们很有信心地说:“如果我们在表演方面迅速提高,相信中国魔术五年之内就会有个崭新的面貌!”
来自瑞典的魔术师查理・卡普(右)在近台魔术比赛中
新华社记者公磊摄
美国幻觉魔术大师杰夫・麦克白在做即兴魔术表演
本报记者吴力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