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正确认识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理解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与国家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十分必要。
爱国是一种理性行为
人们常常将爱国主义归结为对祖国的
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把握的一种特殊的理性形式。人的生命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进行的,满足人的需要的生产劳动总是在祖国所提供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中进行的,人们心理上对祖国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的体验,日积月累、世代相传,便逐渐稳定化和深刻化,从而形成了对祖国发自内心的感激和热爱的情感。这就是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同时,人们不仅有自然性的需要,更重要的还有体现人类本质属性的社会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当爱国主义道德情感支配人们作出行为选择的时候,人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充实,人们理性上便会产生一种义无反顾地为祖国献身的热望和价值追求,这种精神状态以最凝练的形式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从关系。所以,爱国主义深刻地表明,个人的存在与发展总是要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并融于其中,而这个环境本身又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们相互交往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心灵深处总是有一种割不断、舍不掉的对故土家园的归属感、对骨肉同胞的依恋感、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对自己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深刻根源。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爱国主义标志着在人的社会本性发展和深化的道路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理性和情感相统一的固有特征。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就受到人们普遍的褒奖和景仰,特别是到了近代,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为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为了民族的尊严与发展,为了祖国的富强与繁荣,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正是在这一斗争中,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神圣职责,也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正是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的创造成果作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舞台、指明方向。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实践,典范式地诠释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诠释了爱国主义不能只是停留在对祖国的朴素情感上,只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避免盲目性与狭隘性,做一个真诚的理性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形成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强调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但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结构性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乃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得以孕育的内在机制。
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群体意识和行为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特质。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而其中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正是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具有了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精神动因、价值规范和定向定位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持久的文化价值选择和整合机制。民族精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的文化精神。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才能逐步定型,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形成也是通过筛选和整合不同气质的文化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儒、墨、道、法、佛等多种文化形态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但它们之所以能够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经过了一定文化价值观念的自觉选择和整合。对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共识,就是这种文化选择和整合的价值基础和机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经过相互间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最后保留和传承下来的不是它们各自的差异,而是深藏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文化视域和价值取向。事实上,也只有在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理解它们构成弥合互补态势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才能使其内化和积淀为整个民族文化得以历久而弥坚地延续的“精神基因”。
其次,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维护,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发育、生长、壮大的动力机制。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屡遭劫难的民族。然而,不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侵略、分裂和战争,中华民族总是在艰难困苦中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同仇敌忾,共渡难关,实现新的发展,表现出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自觉。这种自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获得了不断超越和提升的巨大内在动力。
再次,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使中华民族精神具备了一种独特的自我审视的价值规范。这种价值规范使它能够冲破狭隘的民族主义藩篱,深怀协和万邦、与人为善的价值追求和人文情怀。中华民族这种追求和谐、和平的价值诉求,体现了她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认同的独特视角。她始终认为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获得与维护,只能建立在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兄弟民族之间的携手共进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的基础之上。这种独特的视角使中华民族精神获得了丰富的人文滋养,具有面向自己民族大家庭,始终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对各兄弟民族有着无与伦比的感召力。
可见,只有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有着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民族利益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认清爱国主义精神与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中国和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即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寻找到最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其次,中国现代化的后发性使得她在当今世界的经济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争取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也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个严峻考验。再次,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现代化乃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现代化之路是创新之路,现代化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崭新的事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将引发社会深层的转轨和变革,而在这种社会大转折的关头,能否发掘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使现代化建设获得足够的人文支撑和强大动力,将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西方一些人大力宣扬现代化应当放弃过去的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话语系统,“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过时”,必须淡化“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等怪论。一些人看不到上述宣传的实质,产生了困惑。这是必须予以分析与澄清的。
诚然,世界经济的发展确实产生出了许多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经济因素和理念,但必须看到,即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而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矛盾也绝不是爱国主义与现代化的冲突,而是狭隘的经济视角、孤立保守的经济运行机制同经济发展要求合理的国际分工和平等的竞争机会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格局绝不是在抛弃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基于世界各国对于各民族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的共识,这并没有抹杀国家民族之间的界限,相反地,它恰恰是基于对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关注。它也必然要求各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民族的利益,这样才能使各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促进民族传统的代际传承,实现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所以,那种认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一把解构民族精神的“剃刀”的说法,实质上不过是西方一些人出于自己国家的狭隘利益所制造出来的一种蛊惑人心的谬论。
中国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追求和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受到过各种势力的反对、孤立和遏止。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放弃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等于放弃了民族的希望。应该看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要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自己国家民族的利益。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