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由序诗“东方大国:五千年与三十年”、第一章“春天故事”、第二章“突围解密”、第三章“巨桨破冰”、第四章“时间印记”、第五章“当惊世界殊”、跋歌“中国阳光”等七部分组成。这些章节如同几个不同的乐章:回顾历史时是低沉悲壮的大提琴,重温改革是高亢悠扬的小号,而面对当下时代和未来则是和谐欢
面对1949 年至1976 年间的中国当代历史,梁平以他的历史想象力和求真意志,予以了重新的检视与反思。“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和“求真意志”是一种到达历史真实、个人真实和虚构真实的有效途径。知识分子的良知、重审红色中国的历史和当代精神,使得《三十年河东》这部大诗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意识都相当突出。“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毕竟太年轻了/除了五千年的血脉流经共和国的身体/一切都不是现成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创造/从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开始的/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以跃进的速度,以钢水的火红/覆盖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大红花、大红旗、大红喜报/红语录、红标语、红色袖章/红的血液四面八方奔流、激荡啊/红过以后,就是清一色的蓝/清一色的灰,清一色的绿军装/城市是清一色的/农村是清一色的/所有人的脸庞是清一色的/甚至饭桌上都是清一色的稀汤寡水/中国真的饿了/几乎饿倒在1978年的门槛上”。显然,《三十年河东》是要通过全景观的视野,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节点和场景,重叙三十年来的中国改革和社会转变。
梁平的抒写是从民间视野和草根立场出发的,因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浸染的国家而言,中国的革命乃至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关于农民的,而农民无疑是民间和底层的主体,“最早感受到春天来临的是土地/最先觉醒的土地在凤阳,那个叫小岗村的地方/这是1978年12月,漫长的冬天/被18个农民鲜红的手印摁倒/从这里仓皇出逃/那是已经欲哭无泪的农民/那是已经揭不开锅的农民/那是已经走投无路的农民/大锅无米啊,他们没有其他选择/惟一能做的就是把性命/押在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上/流经这里的淮河记住了/记住了这里发生的、足以惊天动地的/那份生死合同上的鲜红”。中国的改革土层是被中国最朴素的农民用绿色的根茎和暗夜的火苗所秘密点燃的,这种最初的温暖和火光使得黑色乡村“屋外的雪在燃烧”。
《三十年河东》以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求真意志、民间姿势,回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写作和美学观念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也以个人化的题材处理方式,树立起一个坚硬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