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统筹城乡就业任重道远

2009-08-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东进 我有话说
统筹城乡就业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搞好城镇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产生
的返乡农民工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工作。

企业用工减少格局仍未扭转

各地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台了多种优惠扶持政策。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驱动下,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企稳回升,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虽然有所好转,企业信心有所恢复,但企业用工减少的格局仍没有扭转,统筹城乡就业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河南社旗:喜领创业培训合格证。(宋同杰摄)

据初步统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已有10-20%的岗位流失,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技能素质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突出矛盾与技能人才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并存。返乡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2.9%,特别是首次外出求职的农民工普遍缺乏技能。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不确定因素尚未消除,如目前沿海地区部分企业采取“低工资”的运行模式,一旦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将直接影响大量农民工现有岗位的稳定。

统筹城乡就业不仅要促进2亿多农民工稳定就业,还要促进每年近千万农村新增劳动力就业以及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些地方对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认识有偏差,没有跳出就就业抓就业的圈子,存在重日常和应急工作、轻制度和能力建设的倾向。

调研中我们还看到,乡镇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普遍滞后。乡镇、村平台所承担职能从就业、培训扩充到社保、监察、维权等各项业务和城乡所有年龄段人口的服务。每个协理员服务的对象达数千至上万人、工作内容多达几十项,任务重,人员少,待遇缺乏保证。信息化网络建设严重滞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此外,农民工职业培训存在资源分散现象,缺乏统一的管理办法;部分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补助标准不一,有的补贴水平过低,导致培训机构和受训人员挑肥拣瘦;缺乏监管,少数培训机构套取财政补助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积极就业政策需向乡镇延伸

就业是增长之源、民生之本、稳定之基。统筹城乡就业对于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切实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安排主要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时,优先考虑对就业的影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根据就业工作的需要,继续加大就业资金的投入,努力提高就业资金使用效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调动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就业再就业。

在制订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时,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又要积极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中小企业银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

同时,逐步推进积极就业政策向乡镇和农村延伸。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就要把积极的就业政策延伸到农村地区和所有劳动者。统筹城乡就业并不是简单地在城市和农村实行等齐划一的政策,也不是要把农村劳动力都转移到城市去,而是要实现城乡就业的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三次产业,就业分布与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相适应。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亟待加强

积极的就业政策向乡镇的延伸,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为此,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完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中央补贴的方式加强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并通过这一平台促进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就业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是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基层平台建设要按照“搭建平台、编织网络、建立队伍、完善制度”的要求,实现机构、人员、职责、经费、场地和设施“六到位”。建议每个乡镇建立一个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4-5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1-2名从事职业信息收集、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工作,1名从事劳动权益保障工作,2名从事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事务。中央财政对不发达地区的约3万个乡镇平台,按照每个平台5万元进行补贴,一次性补贴额约为15亿元。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进行补贴,每年拿出9亿元左右即可解决其经费问题。

针对当前农民工培训内容单一、农民工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建议整合培训资源,集约使用培训资金,统一管理,形成合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定点、订单、定向培训为重点,合理确定培训规模,优化配置培训资源。强化企业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建立企业依法开展培训的有效激励机制。如结合企业用工需求与企业开展合作培训,形成培训就业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在继续重视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的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