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先生怕竞争”。8月10日,记者一行刚踏进江苏省演艺集团总部大楼,就被这八个大字震撼了。
“每个看到这句话的人,第一反应就是审视一下自己。”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顾欣指着这块牌子对我们说,“改制激活了集团每个人的神经,我们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不是南郭先生。”
这句话不止激励着江苏省演艺集团的员工,也激励着江苏文化体制改革的每一个参与者。江苏的文化体制改革分三个步骤:2001年,广电、出版、演出等从事经营性业务的事业单位从主管厅局中分离出来,组建成为四大文化集团;2004年,各地因行政区划分割的资源统一整合,完成六大省级文化集团的组建;2007年,各省级集团以股改为目标,以股份制改造、筹备上市、健全监管体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9年来,在这场质疑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的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江苏省扎实稳妥地一步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逐步理顺,机制活力不断增强,拥有了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省广电集团、江苏省广电网络公司六大集团,走到了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列。
由事业变企业
――生产力在转制中激活
盛夏8月,走在南京的街头,49岁的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单晓明脚步轻盈。9月12日,将是他的第五个个人专场演出,兰苑剧场的150张票早已售罄。
回想起改制前一年演不了几场戏、整日无所事事的迷茫和改制时转企“断奶”带来的恐慌,他感慨道:“真没想到,在实行市场化运作后,我反而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仿佛又回到了18岁刚毕业时的状态,踌躇满志、满腔热情。”如今昆剧院的演出,不仅免费的公益场人们争着看,需要自己掏钱来看的演出,老百姓同样排长队买票,单晓明每天忙碌而快乐着。
在昆剧院副院长李鸿良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他的日程表,四开大的纸上,一条一条写得密密麻麻。
“以前一年就忙一件事,现在一天同时忙好几件事”。不止是李鸿良,昆剧院的演员、乐队、编剧们,个个风风火火,连走路都一路小跑,接受完记者采访立刻又投身到工作中。
不是南郭先生,就一定会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在昆剧院,有能力的演员每年除了参加剧院的演出,还有自己的专场演出。新的人才选拔机制使手上有“活儿”的年轻人脱颖而出。2006年,刚满17岁的单雯因才华出众,被选为《1699・桃花扇》的女主角,并在舞台的历练中更加成熟起来。剧团里的老同志纷纷感慨道:“我们没赶上这样的好时候,我们年轻的时候,起码要磨练20年才有机会演主角。”
刘明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旗下书店工作了10年,他对改制前后的区别深有体会:“以前职工之间的工资差别很小,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竞争压力特别大,工资差距达到4到5倍,干得好的员工甚至比社长赚得还多,所以大家越忙越乐和。”
个体活力凝聚在一起成就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转企改制后的2005年,人均创利提高了55.2%;2008年,集团又与海南新华书店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跨地区战略重组的发行企业。
事业变企业,转变的不止是文化单位的性质,还有政府的职能。从“管理脚下”转向“服务天下”――江苏省的一位领导这样形容。从文化经营领域退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更有作为,不仅为文化企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可以腾出手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支持。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引导资金1亿元,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实行“以奖代拨”、“以投代拨”,变“养人”为“养戏”,变事业拨款为替剧目、替演出“埋单”。同时,江苏用税收优惠刺激文化企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尤其值得推崇的是,2008年,江苏将多项文化发展指标列入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其中包含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成为“经济发展”考核内容。
到2008年底,江苏六大文化产业集团总资产合计265亿元,净资产183亿元,实现利润12.3亿元。枯燥的数字在这里显得并不枯燥,它向人们雄辩地证明了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
从单一到多样
――改革受益者是人民
十年前,南京市民想看场演出,得等到过年过节,如今这种情况已在江苏文化产业的良性竞争中得到了改善,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走进了公众视野。记者在南京采访的几天中看到,演出天天有,音乐会、戏剧、歌舞,种类繁多,让人挑花了眼。
让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团长吕军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春节前到苏北一个小县城的广场上演出的情景:天寒地冻未能冷却乡亲们的热情,许多人为了占据最佳观赏位置,提前两个多小时来到现场。站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一听到《白毛女》、《我的祖国》等熟悉的旋律想起,立马沸腾起来。
“农民朋友们的热烈反响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看起来很‘洋’的交响乐,只要在市场中放下自己的身段,多揣摩听众的需求,就能一下子拉近百姓和艺术的距离。”如今,吕军领衔的交响乐团每年要下乡演出上百场。对于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们而言,最近几年生活中最大的变化在于:文化到了家门口,逐渐使欠发达地区的老百姓向大城市的居民靠拢,享受等量等质的公民文化权利。
改制不仅使文化单位得到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更看到了长远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东南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张力新最近迷上了昆曲,mp3里、手机铃声都是昆曲唱段,连电脑屏保也换成了各种昆曲演出的剧照。“我是通过江苏省昆剧院与我们学校合办的‘昆曲传播月’接触到这门古老的艺术,发现了它神奇魅力的。”
大型企业的生存发展,必须有赖于相应规模的市场作支撑保证。江苏省演艺集团的改革发展始终有一个思路:培育市场、占领市场,充分发挥集团带动多层次文艺产品消费的引擎作用,最终实现固定的演出、流动的观众,让演出形成机制化常态。
变小众为大众
――传统文化在竞争中传承
今年7月9日,江苏省昆剧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前夜,院长柯军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想起了多年前在外演出时处处碰壁的困窘。有一次到常熟演出,当地剧场管理人员居然拦下他们装载演出设备的车说:“反正演了也没人看,你们不用卸车直接开回去吧。”而这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1699・桃花扇》,票房早就告罄,临时增加的200多张票也在两小时之内卖完了。
柯军坦陈,改制使昆曲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进了市场,飞进了寻常百姓家。而有这样经历的在江苏不仅仅是昆曲,过去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如今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正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
今日江苏的文化繁荣景象令人欣喜,然而当初“改企”却被许多人视为洪水猛兽。“一个星期开了33场座谈会,嗓子都说哑了。”顾欣回忆起改制之初受到的阻力,感慨良多。那时,50多个老艺术家甚至直接找到当时江苏省委的主要领导,坚决要求停止改革,他们认为:企业是可以倒闭的,但是昆剧、京剧等文化遗产绝不可以转企倒闭,它们只有在政府的保护下才能传承下去。“但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以及卫生体制都在改革,文化同样也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就不能没有竞争,就不能不考虑影响力。所以这一步我们不走不行了。”
对此,柯军道出了多年摸爬滚打悟出的思路:“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决传承,但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偏重于拯救,不能变形和走样,另一条腿开发演出产品,在市场上找到生存之路。”
在南京熙南里一家新开张的文化街区里,只见观众围坐在桌旁,一边悠闲地品着香茶,一边观看着昆曲演出。台上,演员从重重帷幔的一端迤逦飘来,眸子轻轻的一扫,那流转而生动的眼波立刻激活了全场的气氛,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其狂热程度一点儿也不亚于影视明星们的粉丝团队。据身旁的观众说,自从今年江苏省昆剧院进驻这里后,每逢演出的日子,这里的生意就异常火爆,需要提前几天订位。昆曲进驻餐饮街区,这只是对昆曲艺术传播探索的一个缩影。此外,每周六、日在昆剧院兰苑剧院场场爆满的折子戏专场,最便宜的票只需20元,最贵也不过100元,却使200多出传统折子戏得以在民间保存和传播。传统昆曲《牡丹亭》被创排出8个版本,社区版、实景版、动漫版、校园版等,让有着不同观赏要求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版本。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新力说得很形象:“旧有体制就像一只茧,束缚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今天,江苏的文化破茧化蝶,正要高飞。”
图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正在演出《西厢记》。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