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家躺在国家财政“襁褓”中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身一变成为冲击市场的“主力”;尤其是沈阳,45家文化单位全部完成“事转企”,6057人全部实现身份转换。老工业基地辽宁在上演东北振兴经济大戏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化奇迹。
“面向市长,盯着获奖,瞄着财政,等着领赏”是以往诸多文艺院团的“传世武功”;“专家评个奖,晋京演几场,领导给点赏,库房里一躺”是以往诸多剧目的共同经历。然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拍岸大潮中正渐渐地失去市场,一大批“文化英雄”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脱颖而出。驰骋大江南北的辽宁演艺集团,冲出国门舞出漂亮绣球的沈阳杂技演艺集团,勇夺十大精品剧目“四连冠”的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可以兼得,舞台艺术繁荣和演艺产业发展可以齐头并进。文化体制改革,院团得发展,演员得利益,群众得实惠。
采访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国有院团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按一种模式推进。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有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坚实物质基础,有人民群众对文化繁荣的强烈要求,文化体制改革一定会改出成果。“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