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日内瓦附近、横跨瑞法边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将是世界最大的高能物理实验装置。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数十位中国专家均在此参与LHC上4个大型实验的科研合作。北京大学钱思进教授介绍,北京大
研究项目意义重大
每当基础物理研究产生重大突破时,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人们至今不会忘记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钱教授表示,像实验粒子物理(即高能物理)这样的基础物理研究发展到当今,越来越需要国际科研合作,而单独一个国家很难在此领域有所突破。在此开展的研究包括寻找物质质量来源(为何不同粒子具有不同质量),以及有关“反物质”和寻找各种未知粒子,这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宇宙起源(比如大爆炸理论)等。无疑,这里的科研设施是当前人类探测物质深层微观结构最强大的工具。尽管现在很难预测此类研究成果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何种直接可预见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能粒子物理研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非常有用的科研“副产品”,如进一步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在20年前发明打造了“万维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万维网”也极大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钱教授介绍,犹如20年前一样,这里的科研人员近十年又参与研发了“计算网格”技术。因为粒子对撞实验将产生“海量”的实验数据,创建独立计算中心费用之高是根本无法想像和实现的,因此,“借用”世界上广泛分布的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共享的想法应运而生。“大型强子对撞机计算网格”系统去年底宣布建成,并汇集了世界上几十万台电脑,基本上可以满足LHC实验的海量数据分析的需求。
这一概念源于电力网格系统的原理,电力用户不会考虑正在使用的是哪个发电厂的电力。同样,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都可在适当条件下利用联网来共享通过“计算网格”整合起来的庞大计算资源,而不必考虑是哪台计算机在运作。这种计算网格为今后大型科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也可在包括产业、金融、交通运输、医药卫生等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
祝贺祖国60周年诞辰
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赴美留学生和长期在国外进行科研合作的学者,钱教授深深感受到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表示,国家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中国专家参与国际间科技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除“国际热核反应堆项目”之外,目前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中国参与投资和科研合作的最大项目之一。
钱教授1985年在美获得博士学位,2年多后来到欧洲核子中心并于1994年加入CMS实验组,1996年他协助北京大学申请成为CMS国际合作组成员单位并参与了该校在CMS探测器中的组件建造,自2003年起受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钱教授于去年7月当选为CMS国际合作组的理事会成员,参与由38个国家和地区约3000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的领导管理工作。钱教授表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越来越受到国外同行的欢迎,这表明中国整体科研水平不断得到认可,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也在推动这一趋势。
60年沧桑,祖国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钱思进教授感到欣慰的是,他一直在尽力遵循父辈教诲,为父辈未竟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在祖国60周年诞辰之际,他祝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也祝愿中国科研人员能更多地参与国际科研合作并作出更大贡献。(下)
(本报日内瓦8月18日电)
图为大型强子对撞机整体装置中的质子束直线(第一级)加速器,它把静态“质子包”迅速提速到三分之一的光速。宋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