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求解培养成本的方程式

2009-08-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求解一:求得完全,一个也不能少

问题是该一个接一个地面对了:选择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中考……

李蓓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虽然这些问题也时不时地冒出来,但并没有影响她正常的生活,她一直是从容不迫地享受着和女儿在一起玩耍的日子,当然,也会间或给孩子讲一

些儿歌、数字、故事。

慢慢地,她发现孩子的小伙伴起变化了:有的是再也看不到了,有的是在固定的时间内看不到了。

要么搬家,要么上“班”了。得到这样的回答,她感到自己有些掉队。然而,当这样的信息越来越多进入她的头脑时,她更确切地体会是有些“失职”。她不该忽略,关于孩子的未来,现在就该行动了。

在城市中的不少妈妈看来,给孩子报班、上名校是很正常的。早教班,价格不菲,但就这一个孩子,花也就花了;幼儿园的亲子班,不上就很难进入到幼儿园;课外班不报,就很难在那些重点小学入学测试中展露峰芒。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是孩子可为的,有些是父母应为的。在求得安慰中,她给女儿报了一个英语班,和十来个小朋友一起跟着外教学英语。在她看来,这样一种选择近乎可有可无――孩子太小,还不明白上课是怎么回事。一堂课下来,没听女儿说一个单词,倒是说了一句:妈妈,我想走。

她佩服那些急早动手买学区房的父母。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一种最稳妥的办法:关系,如果程度达不到,择校只是一个梦。买房,只要有这个实力,对学区房了解得深入,还是较为保险的。

学区房又涨了,北京市中关村的学区房终于买下了――一些重点小学的政策是要落户三年。朋友出手了,虽然是一套并不怎样的老房子,但毕竟有底了,而这只是朋友孩子将来上优质学校几种方案中的一个备案。

父母倾其所有给予孩子的只是一个所谓较高的起点,一个由名校点燃的,由一流大学、体面的工作、优厚的待遇汇聚起来时隐时显的不可知的期盼。

上学竟如此复杂!求得安全,票子、房子、本子一个都不能少。

最初对孩子的设计,在现实中被一点点否定了。这是一个不同于她以往的生存环境,她不能以自己的成长经历还原在孩子身上。在网络、传媒、现实中,听着别人的故事,她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不敢放轻松。

“纠结”成为她生活的一种常态,或者寻找关系、或者培养孩子或者买房租房,哪个她都要设想:这正是一部分年轻妈妈的缩影:想要给孩子快乐、健康的童年,又不愿看到在日后的入学中落伍;想要给孩子优质的教育环境,又权衡再三,左右为难。

有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家长都会为孩子将来的就学而进行择校。购买重点学校入学范围的学区房、托熟人找关系、出择校费、把孩子培养成特长生都是较多的选择。

纠结下的焦虑,是一种迷茫。她只知道,就近入学,她的孩子不属于重点学校的划片范围。可没人告诉她,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究竟会有怎样的不同?四年之后,她家附近那所学校与名校的差距究竟会是多少,是扩大还是缩小?

求解二:集中“火力”,最后“突围”

和李蓓的焦虑而言,吕方的担心则是迫在眉睫,她是“小五”的家长――孩子现在是小学五年级,小升初可是转眼间的事。

有时,她挺超然的,会作为一个旁观者身份来看待这件事:那些父母,那些孩子是否已经疯狂?难道小升初已成为父母奋斗的又一个事业?要不左一个“坑”,又一个“坑”,忙得身心俱疲,为何从不放弃?

有时,她身在其中,又是百般无奈。孩子还算聪明,但就是不想上奥数班。她不愿为难孩子,便随他而去。

可这样一来,上名校几乎是不可能的。她能把孩子的命运寄托在那些电脑上吗?或者,狠下决心,重金选择一对一的补习,来个最后冲刺,或许还有一点希望?

现实的痛苦,择校的煎熬,别人走过的,她还要再走。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知道又能怎样?

“最近小升初的局势日益紧张,大家不得不准备A,B,C等多套方案,这里也有我的身影――一个为小升初而奋斗的学生。我也不得不准备‘强弓硬弩,滚木雷石’,拉出迎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架势应战小升初。为此妈妈给我报了N多个辅导班,沉重的作业犹如一座磐石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是我还是把它安排的井井有条:虽然早晨的时光被滚滚袭来的‘课海’淹没,但晚上我会劳逸结合,力敌千万个‘作业大军’。每天我要背诵三一口语,古诗,新概念的听力练习也已成为日常必做的功课。以后我会把我每天的生活记录下来,哦,我的作业还没写完呢,OVER!明天见。”

真是一场战争――惨烈中透有戏谑。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位小学六年级《大话小升初》的第一篇《我的奋斗》。

“我们主张让孩子自然成长,但在大的社会风气驱动下,我们不得不去给他报各种培训班,让他具备竞争的实力。”和所有焦灼中的家长一样,他的父母亦如此。

当大家都朝着某个既定目标行进时,你的出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冒险。又有多少父母敢于在自己孩子身上实验呢?

本该是最天真无邪的年龄,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他却有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我逐渐从奔波学习中体会到了小升初的艰辛给我带来的好处――它让我在童年时知道了生活的辛苦和社会的竞争压力,这样就不会在我长大后走入社会被打得措手不及。我这样描述我的童年:它就像怪味豆,在品尝了辣、麻、涩之后,它的后味是甜和香的。”

求解三:理智面对,清醒取舍

是幸还是不幸?诸多焦虑困扰下的父母,张南显得特立独行。

“要根据孩子的条件,选择适合的学校。”在她看来,那种以为进入名校就一切可以放心地交给老师的想法是幼稚和可怕的。小升初算不了什么,人生的路还很长。即便考上北大、清华又能怎么了?

她的择校原则是:最低的成本考上理想的学校。

她给孩子龙龙选择了一个离家近的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她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个更好的学校,但那是以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夫妻间不断产生摩擦、高额的择校费为代价的,她觉得不值,放弃了。

龙龙的小学生活是愉快的。但更为关键的是,在这六年中父母和学校一起培养起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对事物的好奇心。

从那些训练思维的小书读起,龙龙对数学产生了兴趣,爸爸还会不时引导他,龙龙成为学校里唯一考上北京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的学生。但龙龙不会觉得,他的学习就是家里最大的事情。就连考试,父母也不会刻意关上电视,让家里显得静寂一片。

应该说龙龙是班里的另类了,尽管在重点中学就读,他却没有参加一项课外提高班。在张南看来,把孩子推向课外补习班,是不负责的表现。家长要会营造学习的氛围,培养孩子的自学的能力,家庭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会内化于孩子的灵魂。

龙龙的语文成绩很好,兴趣也很广泛,历史、政治、地理、军事也都很喜欢。

当许许多多孩子和父母在各种补习班、各个考场间迂回奔波时,龙龙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看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

龙龙是幸运的。现实中这样的幸运的孩子又有多少呢?还有多少父母、孩子依旧在这种没道理的辛苦中挣扎,不计成本?在教育均衡正在改善之中,当教育特色正在寻求之中,对焦急的家长而言,这是等不得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源却在许多家长强烈的望子成龙的心态和教育价值观。导致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起早摸黑地苦读的是我们成年人,是大人们最终逼迫小孩只有通过考试这种公平而刻板的竞争来见分晓。”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指出,“不计成本地投入不是我们提倡的。择校不应为追求高分,而要找更适合孩子、让孩子能够更加全面发展的学校。”

(文中家长和孩子名字均为化名。漫画来自《城市快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