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塞尔维亚人讲述“我的中国”

2009-08-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戚德刚 我有话说

尼古拉・拉多舍维奇1926年12月生于贝尔格莱德,著名的职业摄影家,视觉艺术博士,教育学家,欧洲职业摄影家协会主席,欧洲电视、

录像、计算机绘画和摄影联合会副主席,长期热衷于促进塞中友好往来,被中塞两国各界人士称为“民间大使”。 

塞尔维亚-中国友好协会主席尼古拉・拉多舍维奇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如今他虽年逾八旬,但仍为塞中友谊忙个不停。听说我们要对他专访,他激动不已,一见面就说:“你们是来自我的中国吗?”他的诙谐与幽默引起在座各位开怀大笑。

“对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来说,60年时间在其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老人随即打开了话匣子,“但中国这60年创造的奇迹却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其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世人惊叹。”他反复强调,新中国今天的强大源自其一贯坚持的符合本国国情的内外政策。比如,中国政府在建国初期倡导的和平共处原则,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得到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他非常欣赏毛泽东提出的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外交理念,因为这种理念帮助中国争取到许多朋友。改革开放后,中国虽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但仍然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向别国强加自己的意志,不论是经济合作还是援助过程中,中国从不向对象国附加政治条件。他说,这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重要因素之一,相信中国今后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一原则。

在谈到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为中国带来发展机遇时,尼古拉两眼炯炯,兴奋地说,邓小平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而且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世界上有谁不知道中国的经济奇迹、一流的科学技术、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意识到世界经济发展不能没有中国。“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没有中国这个合作伙伴会是一种缺憾,而中国没有这个国家会照样前进。”“因此,我认为邓小平思想理论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专利,而是世界共同的财富。”

尼古拉上次访问中国是2005年,当时他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上海,对那里发生的变化简直难以置信。“我只能用‘22世纪’的现代化城市来形容上海”。他说,在这场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一些发达国家受到严重冲击,而中国却仍保持稳步增长。现在很多国家都想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要员或专家提出要研究中国效应。

由于采访时间正好是北京奥运一周年之际,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转到去年的北京奥运会。他说,中国打造了神话般的北京奥运,“除了我的中国,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办出这样高水平的奥运了。”他同时强调,北京从筹备奥运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到场馆建设中的经济实力、接待外国代表团的整体服务水平以及中国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都创造了奥运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奥运会开幕和闭幕式上的超大型文艺演出,令全球叹为观止。正是通过北京奥运会,世人进一步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这个60年前曾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如今以世界体育强国和东方巨人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巅。

新中国60年

外国学者访谈

32年前,尼古拉先生率先牵头创立了“南斯拉夫中国友好协会”并在经历了苏东动荡、前南解体全过程之后,继续担任“塞中友协”主席。他形象地把“友协”称为“彩虹”。他也因此经常往返于彩虹的两端。他说,在与中国友好交往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以孔子学说为精髓的中国文化,正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世界许多国家悄然掀起汉语热。他说,我虽然不是汉学家,但却是忠实的孔子信徒。现在,中国政府提出人性化的和谐社会,是对孔子学说的发扬光大,应该坚持走下去。谈到这里,尼古拉坦露了一个埋藏已久的心愿:在贝尔格莱德铸一座孔子铜像,让更多的塞尔维亚人和他一样热爱中国文化。

(本报贝尔格莱德8月2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