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没读完他的《1901年》(60万字),他的新著《朝鲜战争》(56.4万字)就又出版了;当你刚刚沉浸在他的另一部新著《长征》(67万字)时,他的更新著作《解放战争》(130万字)又出版了。而在这总共313.4万的原创文字背后,是至少8倍于此的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读,此外,还有无法计数的第一现场的采访,一个个人、一件件事
我的20年的老朋友王树增,部队中的著名作家,早年写过报告文学,轰动;写过散文,漂亮;又写小说,成功;以后又写了若干部话剧,反响也都很好。当时我就想过,可能树增是一个“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好兵,上级叫写什么就写什么;而幸亏他是智商特别高的那一类作家,写什么有什么又像什么,正如俗话说的“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由此,他获得了几乎所有大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图书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按说,他的名声足够大了,差不多该满足了吧?谁想到,快50岁的时候,他突然辞去武警文工团团长职务,一心一意写起“非虚构文学”作品来,并且在七八年时间里,就连续出版了这么多大部头的作品。
出版界和读书界人士更觉得不可思议:王树增的这些作品,不仅在写作上开创了当代中国历史纪实文学中“以细节还原历史面貌”的写作范式,而且市场销售还特好――《长征》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在当时全国370多部有关长征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到现在为止销量已达到15万册;《朝鲜战争》的销量达到25万余册,并且还在继续热卖;最新出版的《解放战争》刚在《当代》杂志上刊出了三分之一的缩写本,就引起各方关注,直接激发了对全本书的购买热潮。
主持人:王斯敏 |
谁都知道,以武器简陋、兵力不足之师对抗拥有现代化武器装备且兵力数倍于自己的对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打出了新中国,从而写就了人类历史上的战争传奇。而对写作者来说,国际风云、政治智慧、时事洞察、军事谋略……要把握住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宏大战争,谈何容易!为写作此书,王树增查阅了数以千万字的档案和资料,还亲历各个重要战场,采访了许多经历过那场战争的官兵,更对史实反复分析、求证和考证,书中出现的事件和人物都有详实的记录,有稽可查。在此基础上,他首次披露了这一时期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战役的完整进程,使以往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浮出水面。
王树增摸索出来的这种“用非虚构的文学方式,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及宏大战争”的创作方法,包含着他多年一贯的写作风格――认真、责任、使命感,加上像牛一样的埋头苦干精神。写作是寂寞的事业,多年来,不出门采访的时候,王树增从早上开始工作起,一直到深夜,每天都在电脑前坐上十几个小时,眼睛看坏了,颈椎坐坏了,整天腰疼背痛,有一次还因为疲劳引起一过性脑缺血,突然昏倒在大街上,差点送了命。当他被120送到医院,抢救过来的第一句话是:“再给我点时间,我还没写完呢。”
翻开《解放战争》这部721页的大部头,像被磁铁紧紧吸住。它突出的特点,是对历史人物及战争有着就轻驾熟的把握,笔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事件的进程安排粗细有度,情节起伏跌宕,细节有血有肉。上至指挥几十万大军的将领,下至进攻一个暗堡的战士,大到横跨中原五省的战役,小到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战场,全部用不动声色的文学基调讲述出来,就像电影一样在眼前一一闪过。即使把它拿到世界军事文学宝库中,也是一颗耀眼的宝石――而让我们骄傲的是,这颗宝石,属于我们中国的当代红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