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庆年在制作国画颜料。施晓平摄
8月19日下午,在苏州市山塘街“老山塘民间艺术馆”,“仇氏国画颜料印泥工作室”正式开张了。这家工
老手艺有了新窗口,我们在高兴之余也需要注意,苏州还有不少民间绝活濒临失传。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抢救民间绝活,就要像帮助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制作技艺一样,让它们走出深闺!”
由姜思序堂引发的话题
以往,画家所用的颜料都靠自己制作,不但费工夫,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苏州姜思序堂的出现,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说起徐悲鸿、齐白石等著名画家的传世名画上所用颜料大多出自姜思序堂,仇庆年至今满脸自豪。他说,由于使用天然原料,而且制作工艺考究,姜思序堂的颜料具有颜色鲜明、纯净光润、多裱不脱、经久不变等优点。自上世纪50年代起,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就成为名牌,名扬海内外。
但这些年,受廉价化工颜料的冲击,姜思序堂颜料的使用者日渐减少。再加上受到原料的制约,这种“百年之色”已经风光不再。仇庆年坦言,姜思序堂的颜料原料均来自天然,其中有的是矿物,有的是动物、植物,有的是金属,其中有些矿产物资源已近枯竭。目前,他只能利用早年积攒下的一些原材料,做很少量的国画颜料和印泥,供一些老客户使用。
更为局限的是,这种传统颜料的制作工艺依赖手工,制作繁杂,年轻人视学艺为畏途,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工作室开业后,仇庆年一边研制朱砂一边告诉记者,你看,这种颜料每次只能制作2斤,但光是漂就要10天时间,再加上研和锤,整个工序需要1个月时间,年轻人哪肯来学这样的手艺?
现在,会做颜料的老手工艺者大多辞世,66岁的仇庆年也已退休多年。他一直担心,这朵传统工艺之花就要凋谢了。这次开办工作室,让仇庆年多少看到了一点希望。他说,这个工作室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的优点。也许,使用姜思序堂颜料的画家会重新多起来,对姜思序堂颜料制作技艺感兴趣的人也会慢慢出现,最终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苏州市民沈先生认为,许多人都知道民间绝活产品是好东西,但往往不知道哪里有卖。如果都能像仇庆年那样走出“深闺”,他们选购起来就方便多了。
众多传统技艺遭遇发展瓶颈
除姜思序堂国画颜料技艺传人仇庆年外,其他绝活传人的情况又如何呢?
据促成“仇氏国画颜料印泥工作室”在山塘街落户的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和留园街道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前阶段,他们以留园街道为重点,对苏州市的民间手工艺人技艺传承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结果发现,虽然苏州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许多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传承价值的传统技艺,在发展上遇到了瓶颈。
以苏州园林假山叠造艺人韩良源为例。虽然叠山技艺已进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韩良源的技艺也传授给了其子女等人,但韩派假山叠造的理论并没有被系统地记录下来。韩良源今年已经82岁高龄,那些深藏在老人记忆中的财富十分珍贵。对此,老人也有此意识,开始着手整理韩氏石谱以及韩氏叠山技法。但要靠老人独立完成这项工作,在精力和财力上均力不从心。
仿古编钟制作能手俞承铣以及玩具皮老虎制作者吴为民等民间手工艺人同样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像俞承铣这样掌握了编钟编磬制造技艺的,在苏州市没几个。但目前他仅将此技艺传给了儿子,以此为生,没有更长远的发展打算。同时,由于产品品种单一,受众仅限于乐团,市场面狭窄,又得不到相关部门或行业的扶持,前景不容乐观。
吴为民的皮老虎制作生产技艺比较简单,但由于此玩具包装简陋、花样单一,仅限于少数景点销售,市场局限性很大。因此,吴为民的手艺目前仅仅是家庭式作坊生产。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曾接到过某国外博览会5万只货物的订单,但因只有他们夫妻两人作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出这么多东西,最后只能放弃。
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龚平介绍,目前苏州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有94项(重复不计),其中生存状态较好的不到10%,如刺绣、玉雕等;而5%左右的项目处于严重濒危状态。
事实上,被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只是很小一部分,像上面提到的仿古编钟制作和玩具皮老虎制作,就没有被列进去。龚平说,各县市区的普查表明,苏州地区的非遗线索超过2000条,部分线索的传人,有可能正处于同样的境地。仇庆年等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状况,可以说是苏州民间手工艺人的一个缩影。
帮传统技艺找到市场是关键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认为,民间艺术品种及其技艺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产生、消失,不足为奇,但我们必须对古老的、独特的、有传承价值的民间手工技艺予以高度重视和保护,使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宝贵传统技艺世代相传,这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所在。
龚平说,目前,苏州市政府已颁发了《苏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办法》第51号政府令,又批转了一系列文件和通知,还公布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表明,政府对保护苏州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对于成为非遗的项目,政府部门也给予了相应扶持。2000多条已经普查到的线索,也有可能陆续被列入下一步的市级非遗,前提是先向所在的县市区申报,成为县市区级非遗。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负责人进一步建议,苏州好东西实在多,应尽可能多地确定非遗和后备非遗的抢救对象,对需要保护的民间艺人加以区分,对当前濒临灭绝但尚存有传人的技艺品种应先行抢救。通过提供必要的资金、组织编写有关资料、专门著作和拍摄录像、为老艺人选配徒弟、在技校开设有关科目、扶持传人开办工作室等办法,将其激活。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保护、抢救民间绝活,帮助它们闯出市场十分重要。仇庆年开出工作室,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仇庆年之前,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的刺绣等产品,就因为已经培育出了市场而日益兴旺。有关部门可以以镇湖街道等为参照,扶助民间工艺形成产业聚集区,或产品集散地。“有了市场,何愁没有民间绝活的明天?”这位人士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