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时期以来,中澳关系出现了近十年来少有的“波动”。澳媒体及一些传统反华政界人士借“力拓案”大肆攻击、抹黑、妖化中国,澳政府也对中国的司法制度说三道四,诸如“中国的国家秘密法界定范畴太过宽泛”、“在澳洲
8月21日,澳外长史密斯还在为澳方的立场辩护,声称“我们理解、尊重并认可自由言论权,我们重视某些人来澳洲,甚至在澳洲发表一些我们并不赞同的观点的权利,正如热比娅所持有的一些观点,如西北部省份需要脱离中国自治,澳洲政府并不愿苟同”。澳总理陆克文此前也表示,“我们在认知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在利益上有时也存在差异,所以难免会有摩擦”。他并声称,澳中关系未来要走的仍是一条“崎岖的路”。
话说得似乎是很漂亮,但却难掩其“打着分歧的幌子行干涉之实”的本质。这也是澳对华政策中“始终一贯”的一个“西方特色”,而其背后则是“强权干涉逻辑”和“优越感”,其幌子则是“认知和价值观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干涉”更有一种偏执狂,那就是:只允许我说你,你不能吭声,更不能反过来说我。事实也正是这样,当中方的正当交涉被指责为是“干涉澳洲的自由和民主”,当中方要求墨尔本电影节取消播放“疆独分子”热比娅的所谓纪录片被指责为是“要将中国的审查制度延伸到澳洲”,澳洲的参议院又重演了一场要将达赖“请进”只为国家政府官员设立的议会图片展览馆的所谓辩论。
这种对中国的内政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的所谓辩论、评论或者议论,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惟一的,更不会从此罢休,而历来是赤裸裸、公开、甚至是“理直气壮”的。澳洲也不乏有人持这样一种观点:要避免引起炒作,中国不吭声不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吗?无言!当人打了你的一侧脸,你捂上,还得赶紧再将另一侧转过来送上,等着……,于是天下太平,双方关系一帆风顺。由于这种背景,澳“有幸”成为中国境外各种反政府势力、民族分裂势力、乃至暴力恐怖势力聚集和活动的主要渊薮之一。正如一位在澳洲生活多年的侨领所指出的:西方有一批人就是看不惯中国,我们反对的,他们就支持,这种思想根深蒂固。澳洲的一位国际问题学者也撰文公开批评这种“虚伪”的做法和政策。
其实,纸总是包不住火。澳洲所谓的言论自由也难掩其虚伪的一面。8月20日,当澳洲反对党外交事务发言人比什普批评陆克文政府“削弱”了澳中关系,并呼吁尽快恢复两国之间的“相互尊重”时,澳外长史密斯则赶紧封口,指责反对党背弃两党对中国的一致立场,“要么不相信言论自由”,“要么就是要获取政治资本”。
国际关系的多样化是历史形成的事实和必然,不仅东西方之间存在着差别和分歧,既使在西方国家之间也并非完全一致。澳大利亚本身由“白澳政策”最终被迫选择“多元化”的历程,也充分说明“差异和分歧是客观必然的存在”。正如澳在其建设“包容性”的多元化国家政策中所声明的,多元化的基础在于“共享”、“平等”和“接纳”。当今的国际社会愈益全球化,相互的联系和交往日加密切,相互依存更为紧密,而新兴国家的崛起也必将带动原来的国际秩序和格局的变迁,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需要宽容、理解和相互的接纳,任何抱残守缺,或者干涉,无论是打着什么样的幌子,都是不得人心的,也终究将自暴于世人面前。(本报堪培拉8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