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的一点思考

2009-08-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许婕 侯彦杰 我有话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必须改变以往形式、渠道过于单一的方式,建立终身化体系。这里的终身化,是指在综合教育网络中实施的从广度到深度的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完整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终身教育体系,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区三部分组成,而目前这三者却处于彼此分割的状态

,基本依靠学校的孤军奋战,甚至出现了家庭、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背离的情况。我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商轻情商的问题,在孩子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的培养上既缺乏有意识的养成教育,也缺乏与学校的有效沟通、衔接。现在的城市社区思想教育工作则呈现出对象和需求多层化与队伍建设薄弱化的巨大反差。

从各自的特点来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也各有优势。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负责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引导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这种教育具有权威性、有组织性、计划性等特点。通过有步骤、有检查、有考核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家庭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人们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家庭成员的政治倾向、道德观念都相互影响,言行举止都彼此模仿,为孩子一生的品德行为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能提供细腻、真诚的情感基础,能有效地把来自学校的理性教育和来自社会的泛自然化的影响有机结合起来。社区则是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和政治参与场所,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与学校、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社区教育具有对象广泛性、内容针对性、方法灵活性、时间无限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社会沟通、心理凝聚、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文化传承和协调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应该说这些教育内容符合我国的制度特点和现实国情。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目前存在要求提得过高,脱离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以成人化的内容和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以及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的倾向,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不同时期人们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侧重不同的主题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大脑和心理迅速发展阶段,也是个性心理品质萌芽并开始形成时期。良好品德的养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需要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培养儿童热爱祖国、尊师守纪,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辨别力相对较弱,有正义感但容易冲动和盲从,逆反心理强烈。针对青年的这一特点,要施以实事求是的、更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规则和诚信教育。贴近青年、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关注青年关心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不仅要作青年成长的“思想保健医生”,还要作“政治向导”。

由于成年人承担着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接触社会面广而复杂,其在较为单纯的环境中形成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常常受到现实的冲击,形成观念冲突,构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开展对成年人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维护主流文化,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侧重巩固其已经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缓解心理压力,防止因为突发事件引发其正确观念转变。

采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法与手段,切实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比较单一,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主要采取灌输法、劝导法和讲述法等显性教育手段,这些显性教育手段具有观点鲜明、时间集中的特点。但是只采取这种方法,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隐性教育”方式具有渗透性、间接性、广泛性的特点,由于注重将施教者和受教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这种感悟的效果是受教育者在课堂上、书本中和说教中所无法得到的。通过电视、电影、报纸、书籍、互联网等媒介的、文体活动、纪念活动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宣传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是我们应当十分重视的教育方式。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学生而言,通过社会实践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具有特殊的功效。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教育对象在实践中的自我体验,自我辨别,自主选择,把外在的思想政治观点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进而形成牢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主体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感受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比单纯学习与接受他人的间接经验效果要快得多、好得多。(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