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经济学数学化的一点认识

2009-08-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崔殿超 我有话说

经济学的数学化肇始于十九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古诺(Cournot)。他的名著《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系统地使用了数学方法,对厂商理论和单个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相互作用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因此,古诺被尊为“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人”。二十世纪后半期,经济学几乎进入了数学化阶段,有人称之为“经济学中的数学爆炸”

。这一阶段中,对数学化做出贡献的人物及其理论太多,如果非要列举,那就是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他们所创造的理论。

经济学的数学化从一开始就是由数学家或数学专业出身的经济学家推动的。“数理经济学的奠基人”古诺就是数学家,他是法国里昂大学的数学教授,著有多本数学著作,在概率论、认识论上都有贡献。发明期望效用函数的冯・诺依曼(Johnvon Neumann)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的大数学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计算机之父”。对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做出贡献的阿罗、德布鲁堪称天才的数学家。这些数学家和数学出身的经济学家随时可能将其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于经济学。

对经济学数学化,经济学界也有一定的支持者,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如模型的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可以描述得一清二楚;数学化令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不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可以更清楚学术争议的焦点: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然而,笔者认为,诸如上述辩护理由仍然是从逻辑严谨角度提出的,仅凭这些就支持经济学数学化,理由是不充分的。即使承认经济学数学化的上述优势,数学化仍存在负面影响:它导致经济学偏离现实。“偏离现实”用经济学方法论的术语说其实就是不能解释(或模拟)现实,自然也不能预测未来经济的变化。因为方法论所说的解释与预测应该是一致的。

高度数学化的经济学陷入了数学化(或称模型化)与现实性难以两全的困境。一个经济理论用数学模型表述出来后基本上就已经偏离现实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每一个具体的模型偏离现实多少,也就是说数学化几乎必然导致非现实性。经济理论若保持现实性,则无法数学化,即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目前经济学的选择是:宁肯牺牲现实性也要做模型(数学化),且已经做出来的模型大都具有较高的非现实性。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现实世界太复杂了,现有的数学工具无法驾驭,因此,要做出数学模型,就必须对现实进行简化,而这个简化就需要作非现实假定,不加限制的非现实假定导致模型的非现实性。

经济学尤其是主流经济学的数学化是借助于“理性行为假定”(或最优化行为假定)和“均衡分析”实现的,理性行为分析与均衡分析都必须使用数学,而最优化行为与均衡都是非现实的。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在现实中面临的最大的和普遍的障碍就是信息不完全,最优化行为只有在理想状态下才能存在。均衡状态也同样是非现实的,现实中的市场常态大都是非均衡的。

既然最优化和均衡都有非现实性,使用这两者建立模型就相当于上了“非现实化的轨道”,导致模型的结论只适用于一种假定的非现实情况。至于现实情况可以演变出什么结果甚至到底是什么,模型并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见解。最差的情况就是模型完全曲解了现实。遗憾的是,目前使用最优化和均衡已经成为很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做模型时的习惯。致使经济学做了一堆模型,但现实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其实,国际经济学界很早就有对数学化的反对之声和反省的理论。马歇尔(Maeshall)和凯恩斯(Keynes)都反对使用数学,在不得不使用数学时,他们就把它放在注释里。对数学化在理论上的反省是对最优化和均衡的反省间接地进行的,否定最优化和均衡也就否定了使用这两个框架的众多数学模型。西蒙(Simon)等人提出了有限理性以代替传统的完全理性(最优化行为)假定;科尔内(Kornai)、贝纳西(Bennassy)等人提出非均衡和反均衡以代替均衡分析。行为经济学从反对最优化行为入手,将心理因素纳入对主体行为的分析,主要分析决策过程,由于其不再坚持理性行为(最优化行为)假定,所以,在总体上也得不到一个均衡的结论。(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