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应“去功利化”

2009-08-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苏雁 通讯员 蔡晓臻、陆炜 我有话说

本报讯“在国家级报纸上发表200字奖励4000元,在省级报纸上发表300字奖励3000元,在市级报纸上发表600字奖励1000元……”这并不是媒体的稿费清单,而是江苏某高校为提高社会实践宣传力度而特别设置的奖励。今年暑假,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的一支社会实践小分队,专门对江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

行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强调结果、淡化过程的评价体系,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趋于“功利化”。

调研发现,不少高校社会实践评价体系的建立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评比标准”或“评奖评优办法”中的有些条目不具有可操作性,也没有针对性。如有实质性的成果上报,包括实践论文的发表,为当地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设计方案受到当地政府企业重视等;在实践地的群众中引起良好反响,主要依据回收的群众意见调查表,或感谢信、寄语等。这些评价体系催生了形式上的指标,有大学生表示:“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做实践材料,谁的材料越丰富、殷实,谁的评价就会越高。”

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的吴敏洁等四名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在看到江宁区公交站牌存在“有站无牌”、“一站多名”等情况后,“帮助整理站牌”成了他们新的实践项目。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一份倡议书交到了江宁区运管所有关负责人手中,成了公交公司完善站牌的依据。小吴深有感触地说:“大学生做社会实践不能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而要立足实践,做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针对这种情况,苏州大学有关专家指出,暑期社会实践“指标化”,容易让学生产生“任务感”。而“任务感”太强,则容易让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变成另一门“课程”,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有教育专家建议,高校应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教学计划中,“怎么样教会大学生科学有效的调查方法和实践方式,让他们对于社会实践产生真正的兴趣,要比僵硬的指标化、量化考核重要得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