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中国 辉煌60年(对外开放篇)

2009-08-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世界中国风

本报记者张翼

“假如东莞堵车,世界都会缺货。”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

经济复杂链条中不可缺乏的一环,没有中国的世界不可想象。

同样,今天的中国也不能孤立于世界。每一天,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关注着国际油价的涨涨落落,惦记着纽约股票市场的起起伏伏,消费着来自全球各地的名牌和特产。全球化的印记随处可以触摸。

60年间,新中国走过从“个性中国”到“世界性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

1950年4月29日,刘少奇在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上宣布:“我们已把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在自己的袋子里。”新中国海关关徽,由商神手杖与金色钥匙交叉组成。商神手杖代表国际贸易,钥匙象征海关为祖国把关。

60年间,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实行保护贸易和贸易管制政策,到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世界”对中国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味。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睁大了眼睛,紧紧地盯住国门,防范着一切可能发生的侵害;

30年前,中国人睁大了眼睛,惊喜地望着国门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惊着与世界的巨大落差;

如今,中国人睁大眼睛,不再有焦虑和惊诧,而是从容地观察着国内国际的市场,捕捉着财富的机会和给生活带来快乐的物质。

在一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开放中,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也顺利推动了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成为全球范围内以开放促体制转型的成功范例。

60年间,我们看到了中国从缓慢犹豫到大步走上国际贸易舞台的身影:从新中国成立到外贸总额超过100亿美元,中国用了23年的时间;超过1000亿美元,用了15年时间;超过10000亿美元,用16年时间;而超过20000亿美元,中国仅用了3年时间。

60年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变的“三级跳”让世界不断重新定义中国形象:从大豆、茶叶、苹果、矿砂、丝绸等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到主要依靠纺织品和轻工产品,再到机电产品比重大大提高……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高增长的新动力,中国正挺进发达国家占垄断地位的高科技领域。

走开放式发展道路是“中国模式”的最重要标志,也创造了世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案例。中国从对世界打开大门中受益――

1979年以前,外商投资在我国几乎是空白。1980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在北京诞生。截至2008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8990.59亿美元。外资的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伴随着不同思维观念和做法的碰撞,启动和推动了中国全方位的制度创新。

“世界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产品的制造者和国际化理念的执行者。

正如《当中国改变世界》一书所描述的:中国领导人将本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使中国开始腾飞;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打破了与外界的隔墙。不仅是利用国外的资金,更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经营理念、管理方法、高端人才和营销网络的进程。中国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始成为新的研发大国,并在资金和技术上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

“世界的中国”也让全世界在中国的发展中获取“红利”――

中国出口大量价廉物美的产品,事实上提高了各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据估计,每年中国商品为美国消费者至少节约数百亿美元的支出;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国家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多附加值的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通过在中国投资,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丰厚利益,每年汇出的利润就以百亿美元计;与此同时,中国的资金、技术走向世界,也为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繁荣,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

触摸全球化的印记,感受“世界的中国”,我们体验自信,更体验自豪。

巨变:海关关员眼中的60年

平均每个工作日,海关关员要验放102亿美元的进出口货物,145万人次的进出境旅客,征收36亿元人民币的税款……这是中国海关目前的工作量。

而1950年,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才10亿美元过一点,海关全年监管进出境旅客500多万人次,海关税收为3.56亿元……

对于一线海关关员来说,60年间,他们目睹的变化不仅仅是量的巨变,他们眼中折射着中国对外开放带来的绚丽色彩。

吴国进:原深圳海关关员,1949年参加过原九龙海关“护产起义”。

1949年10月21日,我们九龙海关1134名工作人员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冲破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怀抱。五星红旗在海关上空升起的那一刻,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解放初期,国内物资奇缺,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的时候,大包小包的,面粉、大米、衣料……甚至有的港客带着刚煮好的红烧肉过关。记得有一次,有位香港同胞身上穿了30件衣服要过关,超标了,必须退回。他急着喊:“不能退啊,每件都有主了,如果带不过去,没法交代啊。”一到春节,罗湖口岸前就人山人海。当时所有的检查都要靠人手开验,一天一夜才能过一万人次。

60年变化实在太大了,我们当年的“木桌检查站”,现在成了亚洲最大的旅检口岸。一天的通关人数,最高峰能达到30万人次。再看看现在旅客带进境的物品,都是国际大品牌高档产品。不久前,深圳海关查获旅客违规携带浪琴表8块,价值76.8万元。

(李金桀采访整理)

韩凤祥:北京海关关员,在首都机场海关工作了30年。

我还清楚地记得1978年冬天的情景:刚放下查验用的改锥,就拿起海关查验台上的算盘,劈劈啪啪地打了起来,13个税目、6个税级,税率从20%到200%不等――算好了税费,给旅客办好了手续,才能长舒一口气。那个时候,算盘是海关人员使用的最基本的计税工具,而改锥、钳子和撬棍则是海关旅检现场最常用的查验工具。

上世纪80年代,海关从国外购进了当时先进的122E型X光行李检查机;进入90年代,小型X光行李检查机逐渐成为旅检现场的基本配置。现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安全检测门、辐射探测设备、金属探测器等先进的设备一应俱全,便利了进出境旅客,提高了通关效率。

(尚秀菁采访整理)

谢汉通:原广州海关关员,现广州海关学会会长,加工贸易发展的见证者。

1978年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大进制衣厂”在广东顺德容奇诞生,当时的广州海关开创性地制发了全国第一份加工贸易纸质《登记手册》。随着加工贸易迅猛发展,纸质手册面临大难题――如台资企业顺达电脑,最多时有手册800多本,垒起来有密密麻麻的一房间。货物一到口岸,报关员就要在堆积如山的手册中“刨”相应手册去报关。

现在,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完成海关的备案、变更和核销手续,最快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企业接订单的时间限制大为缩短。目前,计算机联网核销已在全国海关推广。

(徐越采访整理)

张耀华:原上海海关关员,原上海海关关志办主任。

上海海关始建于1685年,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关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被外国人把持的“洋关”。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海关掀开了新的一页。

上海关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当进出口商品从土产品、尼龙袜为主变成由机电、高科技产品领衔时,上海关区业务量最大的海关也从黄浦江外滩的浦江海关,逐渐移到位于入海口的吴淞海关、东海岸边的外高桥港区海关以及东海深处的洋山港海关。在东海中的洋山港,近80个龙门吊摆开架势,层层叠叠的集装箱堆满了码头的空地。目前,洋山港的国际航线已通达全球300多个港口,每周64个班次。

2008年,上海海关共监管进出口货物总值1.19亿美元,达到6065.6亿美元,如今一天的监管进出口货值就相当60年前一年总量的15倍多。

(卢向青采访整理)

深圳皇岗口岸鸟瞰。摄影:余蔚忠

现代化的罗湖海关监控室。

改革开放前,海关监管以“防范为主”,对出入境旅客实行“人人过筛”,行李件件开包检查的监管办法。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从汽车业的两个典型场景可以看出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角色的多样化:

在两年一届的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上,全球首发车在中国的亮相往往成为跨国公司的重头戏,一幕幕高潮证明着这样的事实:世界汽车业跨国巨头的版图上,中国是浓墨重彩的一块,这里有他们的客户,有他们的投资,这里是最赚钱的市场、最有潜力的市场;

而对于“谋于陋室,成于荒滩”的奇瑞汽车来说,盘点一年的业绩总不会落掉“走出去”的成果,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奇瑞成为我国第一个将整车、CKD散件、发动机以及整车制造技术和装备出口至国外的轿车企业……

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式出台,到上海大众、北京吉普等首批汽车工业领域合资企业成立,目前,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的资产占到了全行业资产的三分之一,利润占全行业的一半。

汽车业是一个缩影。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7万家,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有480多家来华投资。2008年,占全国企业数3%的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全国29.7%的工业产值、21%的税收、55.3%的出口,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而在合资企业攻城略地的同时,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借助合资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的扩散效应,凭借自主的努力,也在一步步走出去。

中国企业第一轮大规模的全球化扩张热潮始于2000年左右。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家提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部署,许多羽翼渐丰的企业发起了进军海外的行动,华为、海尔、联想、TCL等企业都有大手笔的海外动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企业达12000家,投资总额累计超过1700亿美元,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张文)

开放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主持人:本报记者李金桀

嘉宾:商务部研究院中贸部研究员李健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赵忠秀

原来带“大件”,现在买“品牌”

记者:两位专家都曾多次到国外研究访问,从第一次出国到最近一次出国,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李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去美国,国内与国外反差很大。现在国内大城市与国外已经没什么差别了,高楼大厦甚至比一般发达国家还要漂亮。

赵忠秀:1993年我第一次去香港时,还要办理签证,手续繁琐,先坐火车到深圳,通过罗湖口岸,才到香港,整个过程非常麻烦,现在方便多了。在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出过国的仅有13万人左右,而且基本都是因公出国,因私出国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我国每年出国旅游的人数就有几千万。

记者:那时从国外回来带些什么东西呢?

赵忠秀:出国满6个月,就可以带一件大件电器,比如电视机、录像机、吸尘器、微波炉,在国内买要有指标才行,价格相差很大。现在人们再从国外带东西,多是高档品牌的服装等,对高档的东西,人们也消费得起了。

李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轻纺产品已经占领了国际市场。出国回来,既不用带大件的家电,也常常买到“MadeinChina”的日用品了。2001年以来,中国家电产品已经逐步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

曾经中国学习世界今天世界关注中国

记者:中国随开放而改变,世界也因开放更加了解中国。

李健:珠三角的变化很有代表性。原来这里是大片的农田,现在则有连成片的大型厂房、繁忙的生产线和下班时熙熙攘攘走出厂门的打工者,还有沪杭涌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大型集装箱运输车,这好像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少看到的景象,让人感到希望和信心在升腾。

赵忠秀: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经贸领域的角色也在变化,而中国的发展模式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参考体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普雷斯科特和莫里斯等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表示赞赏和肯定,他们现在也都把中国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中国几十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尤其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卓有成效的举措,他们非常重视,提出应该借鉴中国的做法。

记者:有什么具体的变化让你难忘?

李健:十多年前,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正面报道还比较少,即使有也不在主要版面上。此后,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现在很多国家都掀起了“汉语热”,在美国报刊的主要版面上,对中国的正面报道也多了起来。

赵忠秀:1997年,我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是英国政府资助的一个研究计划,带有技术援助性质。上个星期我又去曼彻斯特大学,大家坐在一起探讨共同开发课程等事宜。12年过去了,从过去接受援助,到现在平等洽谈合作,说明中国实力在变化。从大的方面看,无论是世贸组织谈判,还是G20会议,或是G8年会,中国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中国在国际经济“游戏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显著增加。

原来研究如何“创汇”,现在研究怎样“花钱”

记者:两位的研究对象也在变化,这与现实发展有多大关系?

李健:在上世纪80年代,我主要研究怎样能扩大出口创汇。出口创汇是当时的首要任务,只要能创汇,企业亏损一点都没关系;上世纪90年代,企业要自负盈亏,出口不能再亏损了,所以要研究企业怎样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不仅关注“引进来”,也关注“走出去”,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更加强调协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赵忠秀:这种变化表现在从局部到整体,从一个国家到整个世界,从对外贸易到开放型经济,视野更加开阔。之前以中国为主要出发点,研究怎样扩大对外开放,现在更多把中国放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更加关注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更加关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

记者:回过头看,开放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李健:开放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让中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了更多可供利用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别人上百年的路,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赵忠秀: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会发现,对外开放是中华民族自强之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在适应世界的变化,也会逐步引导这种变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