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助人们认识星空,隋末唐初出现了一部以诗歌的形式介绍天文知识的著作――《步天歌》。
《步天歌》的作者是隋末唐初人王希明(生卒不详),号丹元子,因此《步天歌》亦称为《丹元子步天歌》。王希明在唐代开元年间曾任右拾遗内供奉的官职,他用七言长诗的形式,描述三国时东吴太史令陈卓根据石氏、甘
南宋史学家郑樵(1104-1160)曾借助《步天歌》观测星斗,自云:“一日得《步天歌》而诵之。时素秋无月,清天如水,长诵一句,凝目一星,不三数夜,一天星斗,尽在胸中矣”。郑樵所著的《通志・天文略》就是以《步天歌》为主要内容,可见他对这部著作极其重视。
清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高度赞扬《步天歌》,云:“句中有图,言下见象,或半或约,无余无失”。
中国当代著名天文史学家薄树人(1934-1997)也对《步天歌》有很好的评介,认为它在天文学史上有很高的科学性,将二十八宿作为星空分区的主体是《步天歌》的创造,三垣之名也是在《步天歌》中才完全确立的。这种分区法使各个区域都有了一个主体,而且范围相差不太悬殊。这部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近代天文学传入后,才弃而不用。
“步天识星”先进、便捷,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