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山西省启动我国规模最大的企业重组行动,矿井数将由2598个压缩到1000个,煤炭生产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如果说,这一行动吹响了治理传统产业重复建设的集结号,那么,当前还有两种新的重复建设倾向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一是传统领域的“高水平重复建设”。最近某大型钢铁企业花46亿元从国外购买的设备
二是目前“新兴领域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的主流企业开工率只有六七成――2008年全年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原料多晶硅产量约4100吨,而2009年、2010年产能预计为4万吨和7万吨,已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与之类似,风电领域的过剩也显露无遗,按我国风电装机规模2008年总装机容量1221万千瓦计算,我国已经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两倍的任务。人们不禁质疑:“风电”真的“疯了”吗?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对风力发电和多晶硅等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发出警告。
淘汰落后产能、治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已进行了多年,不再是新鲜话题,但关于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重复建设却值得仔细反思。一方面,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能源。环顾各国:美国奥巴马政府已把新能源作为战略重点,促其成为经济复苏的“发动机”;日本则通过实施“绿色新政”,计划将太阳能发电量增加20倍;欧盟也决定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抢占“后危机时代”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更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正是看到眼前和长远的需要,我国出台一系列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给予鼓励和扶持,然而,结果却偏离了预想的轨道,“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浪费”和“不需要”。
也许,还得回到一个朴素的命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需要发展,但发展要符合实际。
首先,是不是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仅以风电为例,目前已至少有近28%的已建风电设备闲置,连续三年国内风电装机增长速度都超过100%,一方是突飞猛进的风电产业,一方是备受诟病的入网难题。国家电网一位负责人曾指出,风电投资商圈地是为了抢夺资源,先把有风的地方占了,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考虑当地的网架是不是匹配。此外,风电领域大量核心技术仍为国外掌控,一日千里的大发展并没有成熟技术支撑和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是不是符合地方发展的实际?近年来,风电投资商“跑马圈地”可谓畅快淋漓,地方政府都愿意发展风电。但选址是不是真正科学?批复的土地能否真实建成有效益的项目?同样,对于多晶硅产业而言,过度的投资不仅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破坏。适合多晶硅发展的区域除了要求有丰富的原材料粗硅外,还需要有成熟的产业链来处理污染物。但许多地方却并不适合发展多晶硅产业,却在过去几年不断有上千吨的多晶硅生产线项目上马。
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者易行者难。新兴行业享受着国家多项优惠政策,赢利能力很强,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然而却出现了“少白头”。这也说明,朝阳行业发展不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也应该因地制宜,有规划有部署地理性发展。而“理性”从何而来?就单个的市场主体而言,也许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哪里有钱,就去哪里。然而,个体的理性却有可能变成集体的盲目。
当市场这只手失灵时,更需要政府的调控。针对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和盲目投资,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开出了良方:控制多晶硅等先进行业的市场准入,地方政府不应对超出产业政策的项目批出土地,监管机构应该严格审批此类行业的债券发行和其他筹资事宜。
从低水平重复建设到高水平重复建设,从传统行业重复建设到新兴产业重复建设,关于重复建设的针砭似乎从未停止,对此,国家也已是三令五申。但为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除了我们要维护相关规定和法纪的严肃性外,更需要思考根源,把握症结。重复建设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其原因都有着本质的相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过分看重短期的所谓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把铺摊子、上项目、招客商放在首位,甚至大搞形象工程,引发过度投资、重复建设。而同时,由于我国金融改革的滞后,银行信贷很大程度上受当地党政领导的影响,这无疑也对重复建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眼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蕴藏着千载难逢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保增长”绝不是简单“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高。如何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甄别选择、有保有压、科学发展,是各地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但是怎么做?还需要不懈地探索,还需要更多的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