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被誉为“荆楚门户”的荆门市位于鄂中腹地,是历史上的文化名城。
2008年,荆门市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6.30亿元,同比增长23.8%,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83.90%,荆门市下属的东宝区、京山县、钟祥市均进入湖北省Ⅰ类20个县行列。
8月酷暑,记者遍走荆门。
过去,荆门是一座传统的化工城。荆门石化总厂提供的税收,占了荆门财政收入的大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一下子让荆门石化亏损了几十个亿。然而,荆门的经济不但没有下滑,反而稳中有升,首次高于湖北全省平均水平。
8月18日,记者在荆门经济开发区找到了答案。短短两年时间,一片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在这里拔地而起,40多家企业分布其中。
走进投资10亿元,年产100万套轿车玻璃的福耀玻璃工业集团,宽大明亮的厂房里,各种汽车玻璃整齐摆放。总投资32亿元的李宁工业园一期工程的6栋厂房也已竣工,一个华中地区最大的体育商品集散地初见雏形。
对荆门而言,2008年是个丰收年。中集、李宁、福耀、南京雨润集团等10余个国内外500强企业纷至沓来,投资总额达57亿元。
荆门处于“武汉城市圈”之外,区位优势并不突出,何以成为投资的热土?
“我们用软环境打造硬实力。”荆门市主要领导道出了其中的秘诀。
沙洋1998年12月撤区设县,沙洋县县长梁早阳自豪地谈起这两年享誉荆门的“沙洋速度”:100天建成一个亿元产业。目前,亿泰公司、福鑫公司、楚玉公司等一大批百日企业在沙洋经济开发区落地开花。
“硬实力不足软实力补”,正是这种高效细致的“荆门作风”,使荆门的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中国内地最适宜开设工厂的20个城市之一、10个“浙商最佳投资城市”之一和30个“苏商投资首选城市”之一。
荆门抓住了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大好机遇,迅速崛起,成为鄂中经济发展的一颗明珠。今年上半年,荆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16个,同比增长41.5%,其中新开工54个。1―7月,规模工业增加值140.24亿元,增长23.4%。
农业产业化:“米袋子”变“钱袋子”
“过去,我们是守着贡品过穷日子。”荆门市京山县县长胡小国说,“现在,全国最贵的米产自我们这里,国宝桥米在北京卖到19元钱一斤;最贵的鸡蛋也产自我们这里:绿色鸡蛋10块一个。国宝桥米、纪山龙米、盘龙菜、尚香风干鸡等已成为名牌产品,价格比以前翻了十几番,还是供不应求。”
最近两年,食品加工企业在荆门市遍地开花。中粮、雨润、汇源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米袋子”正变为农民的“钱袋子”。今年上半年,荆门农民人均收入3319元,同比增加448元,增长15.6%,总量和增幅分居全省第2位和第1位,农民增收的60%得益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收入。
走进湖北新美香食品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国内外知名企业都已成为其合作伙伴,公司的产品远销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新美香公司研发的“冻干果蔬特色保鲜技术”还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
如今,荆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提高到182.4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6倍。荆门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全国农机化建设示范区”。香菇、木耳、蜂蜜、小龙虾、蛋制品、生猪、脱水蔬菜等20余种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3259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140.2%。
生态荆门:宜居秀美文化城
荆门变绿了,荆门美了!在中心城区的街道上,“建设国家循环试点市”的大型户外广告牌展示着荆门的一张新名片: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成为全国14个中等试点市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循环试点市。
循环经济在荆门已经渐成规模。走进武汉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这里正在加紧施工。负责人介绍,这里发电的原料主要用稻壳,已经与湖北国宝桥米有限公司达成意向,20万吨的稻壳为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
去年12月,荆门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上半年,全市组织申报了58个循环经济项目。初步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到目前入库项目已达312个。
8月19日中午,采访团走进钟祥,“优秀的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我们要把钟祥打造成世界级的风景区”,荆门市所属的钟祥市市委书记田文彪雄心勃勃,“目前,钟祥市聘请清华建筑设计院编制了20平方公里的明显陵风景区规划,拟投资百亿元实施明文化主题公园、大明承天府、仿古莫愁村等旅游开发项目。”
近年来,荆门市旅游形象和影响不断提升,“大办旅游、办大旅游”的氛围正在全市逐步形成。
2008年,荆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44.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1.9亿元。明显陵、黄仙洞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钟祥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