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师魂:岁月深处的烛光

2009-09-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玉兰 我有话说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用来描述上海杨浦高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最合适不过。今年80岁高龄的于老师,如同一支红烛,58年如一日,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心灵,也点燃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的从教热情。

于老师的语文课有魔力,她的学生们都这样觉得:

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诸多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章的大千世界中翱翔,不知不觉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她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于老师常说,上课是教师“用生命在歌唱”,她执著地要求自己,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直至终身难忘。

从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坛,几十年春风化雨,于漪教过不同时期的各种类型的学生,她的“育人”之心始终如一。1975年,于漪带了全校一个最乱的年级,全年级11个班级,几乎班班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有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

通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于漪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引领人。在她的教学生涯中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凡是观摩过于老师上课的学生和同行,无不为她的教学艺术所吸引、所折服。近五十堂公开课已作为教师教学研究和培训的经典。在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两次重要的语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观点,对当时的语文教育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于漪又旗帜鲜明在她《弘扬人文,改革弊端》中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育界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推动了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新一轮讨论,并使这场讨论最终在“人文性”上达成共识,写入了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初中、高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于漪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众多年轻语文教师的老师,她认为学校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于漪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一个个都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涌现出了一批像程红兵、陈军、王静波、王缨、谭轶斌、朱震国等知名的教学能手。他们有的已被评上特级教师,有的多次在全国的教学大赛中获奖,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谓“桃李满天下”。

优秀教师风采

如今,于漪老师早已退休了,但80岁高龄的她,仍然致力于教育事业。她担任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教师培养基地、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她在全国及上海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上海语文课改教材的审查、教师队伍特别是优秀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方面作着大量具体而卓有成效的贡献。一颗心殷殷切切,孜孜不倦。

 

人物简介: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1978年被评为首批语文特级教师。1985年起先后任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名誉校长,1997年7月至今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长期担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等职。历任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荣誉称号。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著述有《于漪文集》、《岁月如歌》、《于漪教育文丛》、《于漪新世纪教育论丛》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