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全域成都”理念,整体推进城乡文明创建活动
成都市有人口1100多万,农业人口占了600多万,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近几年,他们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市总体工作部署,同规划、同安排、同布置、同实施,实现了城乡文明创建一体推进。
在具体做法上,成都市打破城乡界限,把精神文明创建覆盖面从主城区、近郊区扩大到“全域成都”的远郊市县,各区(市)县又进一步把创建范围扩大至乡镇、村组、农户。并针对农村特点,突出县城、城镇、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整治,把“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禽畜乱放”等纳入重要整治内容。
加强机制建设,提升农村文明创建水平
近几年,按照“文化设施均衡布局、文化投入基本相当、文化成果城乡共享”的理念,成都全市2832个村(社区)建立了综合文化活动室,为每个区(市)县配备了一辆文化科技服务车,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活动,建立了公共图书馆图书流转借阅点,完成了2832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建设,购买了130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全市每个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市、区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全市所有街道、社区及乡镇和村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开放。
为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作用,以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和“文化科技服务车”品牌打造为重点,成都每年要将数千场电影、演出送到乡镇农村,全市2832个村(社区),村村至少建立了一支群众文化表演队伍,形成了都江堰市崇义村狮舞队、青城山镇石桥村藏羌文艺表演队等300多支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队伍,打造了一批楹联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火龙文化等特色文化村。
成都市注重创新活动形式,充实创建内容,丰富创建手段,开展了“农村新型文明示范社区”、“星级农家乐”、“文明旅游村镇”等创评活动,并分类制定创建标准,把推进“三个集中”、农民增收、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纳入创建内容,积极引导农民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个同步”,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要求同步。成都市自2008年起,实行“中心城区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标准、郊区(市)县县城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场镇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农村和灾区对照“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污泥、清杂物)“标准”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目前,全市农村垃圾“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的收运体系全面建成,实现了全覆盖。道路沿线、沟边、河边无散载垃圾,中转房、垃圾桶点清运及时无积存垃圾。
测评同步。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测评范围从中心城区扩大到近郊区和远郊区,涵盖街道、村镇、院落,将农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治理乱搭乱建、乱摆乱放等内容纳入测评范围,测评结果在媒体公布,实现城乡环境整洁工作同步推进。
效果同步。调查数据显示,城区街道和社区院落整洁度从65.18%提升到70.92%,远郊区达到64.43%,与中心城区百分比差距从11.43%缩小到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