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依靠农村信用社实现“再就业”

2009-09-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富强 我有话说
本报讯(通讯员富强)随着河北唐山曹妃甸新区的开发建设,位于曹妃甸工业区内的滨海镇申立村的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全村原有1815亩土地,除征用地和滩涂外,仅剩215亩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5亩,从事传统种植的农民因失地而“失业”。为此,唐山滨海农村信用社审时度势,积极支持失地农民利用沿海滩涂
发展淡水养殖,三年来累计向该村发放贷款6720万元,2009年6月末全村贷款余额726万元,未形成一笔不良贷款。该村失地农村劳动力依靠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再就业”,实现了社农双赢。

针对申立村土地征用后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唐山滨海农村信用社积极向当地政府建议,引导该村利用濒临滩涂、具备一定养殖经验的优势,发展淡水养殖。信用社在信贷投放上给予倾斜支持,使养殖副业成为信贷投放的“主业”。在信用社的资金扶持下,申立村失地农民实现了由种植向养殖的转型。仅仅三年的时间,该村就成为远近闻名的淡水养殖专业村,全村102户农民,户户有鱼池、家家有渔民。

为了提高支农成效,滨海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时安排工作。每年年初,该信用社就及时组织信贷人员走村串户,逐户了解农民贷款需求,匡算贷款数量,在此基础上安排信贷资金,加快审批效率,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该信用社支持养鱼户在年初生产销售淡季时抓紧修塘、备料,在2009年春节后的两周内,共向申立村养殖户发放联保贷款和养鱼贷款563万元。养殖户利用这些贷款先后储备饲料3600吨,修缮鱼塘2400亩,订购优质鱼苗200万尾,为3月初蓄水放鱼做好了准备。

每年7、8月份为养鱼的关键期,特别是在“三伏”时节,容易出现因天气炎热、供氧不足而大面积死鱼现象,而此时农民也因前期投入大造成资金周转困难。滨海农村信用社及时了解农户需求,为资金周转困难的农民提供贷款支持,每年发放用于购置饲料、增氧设备和药品等应时物资贷款均在300万元以上,为做好灾害预防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保证了养殖业的连年丰收。

随着淡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农民的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为了解决贷款担保问题,滨海农村信用社在小额联保贷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贷款担保方式,大胆突破农户联保贷款额度,对养鱼大户几十万、上百万的大额贷款需求也实行了农户联保方式,及时解决了贷款担保难题。联保方式使借款人更重信誉,即使在个别养殖户出现亏损的情况下,联保农户仍然积极筹措资金偿还所欠贷款本息,保持了良好的信用度。

为了让农民了解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政策和有关规定,该社向农民公布贷款条件、贷款流程、咨询和举报电话,把贷款的发放和管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随时接受农民的咨询和举报。流程公开保证了大额联保贷款等业务均在阳光下操作,实现了合格可贷,应贷尽贷,不符合标准的贷款需求无法“混水摸鱼”,在充分满足农民信贷需求的同时,有效规避了道德风险。由于信贷投放贴近农民需求,适应产业发展,贷款质量得到了保证。以大额联保贷款为例,该社三年来累计发放5740万元,到期本息收回率达到100%,目前余额为463万元,无一笔逾期。该村也被滨海农村信用社评为首个信用村,其中A类级信用农户占70%以上,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信用社大力支持下,申立村310名失地劳动力通过养鱼实现了“再就业”,增收致富,同时养鱼业还吸纳了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800多人。全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户均纯收入超过10万元,全村综合实力排在滨海镇首位,村民购房买车已成为“家常便饭”。目前,申立村养殖触角已延伸到周边村、镇,经营、承包的养殖面积达到15000亩。2008年,该村鲜鱼总产量达到7000吨,由于肉肥、味鲜、耐长途贩运等特点深受内蒙、东北等外地客商青睐,全年仅养鱼一项就实现产值6300万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