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感言
◆钟进文(裕固族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只有3000余人的裕固族依靠自己弥足珍贵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赢得了一个独立的民族身份。60年岁月,裕固族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
◆普艺(彝族云南民族出版社美术摄影部主任)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云南省一个偏僻的县份――楚雄。从小生长在牟定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庄约有三百户人家。我爷爷是村中的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彝族民间专门负责祭祀祈福的人。日子有所好转时已经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那时,我也因为要到楚雄上初中,离开了那个小村庄。一别就是二十余年。当我再次回去,是为了给父亲过80大寿。那天父亲高兴得很,穿上了多年没有穿过的彝族小褂,全村的人都赶来为父亲祝寿。乡亲们叫着我的彝族名字,高兴地告诉我,现在彝族的日子都好过了,村子里已经有二十多家人买了小轿车,家家都安了卫星电视,连接县城的柏油马路也修通了,日子过得比蜜甜,再也不会被别人欺负了。入夜,从外乡请来的表演队通宵达旦地在广场上表演,跳彝族最钟爱的“三跺脚”,唱彝家最纯正的调子。欢乐的气氛一直持续了三天。
◆何玉芳(赫哲族第一位女博士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赫哲族是我国黑龙江独有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赫哲族只有300多人口,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以刻木结绳记事。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国家对赫哲族各项民族教育政策的积极落实,如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高等院校实行的降分录取赫哲族考生的政策,使赫哲族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名列全国少数民族前列。作为赫哲族第一位女博士,我更是民族教育政策的受益者,深深体会到只有又好又快发展民族教育,大力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才能更好更有力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国运昌盛,民族兴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赫哲人走出村庄,奔赴祖国大江南北,为小康社会建设作贡献。每当身在北京的赫哲族欢度自己的“乌日贡”节日时,都是高朋满座,来自各行各业的汉族和其他20多个兄弟民族在一起欢聚一堂,同歌改革开放后的美好生活,共舞兄弟间亲如手足的民族团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