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小企业须突破投资环境和产能过剩两大瓶颈

2009-09-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凌云采写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起始于2008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尚在影响全球经济。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很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既有来自于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也有来自于中小企业自身原本存在缺陷的原因,因此,中小企业要

走出困境,关键在于反观自身,革除积弊。那么,如何革除积弊?且听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本报讯在日前由香港工业商会、广东各级皮革行业协会、浙江桐乡世贸中心等联合举办的“突围金融海啸,提升民族品牌”高峰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从根本上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具体表现为中小企业面临的两大瓶颈或称“病症”:一是投资环境不佳,二是产能严重过剩。

当前中小企业的投资环境亟待改善。郎咸平认为,无论是本次金融危机,还是2006年开始的股市楼市泡沫,从其发生原因来看,并非真正的“流动性过剩”――不是由于人们手上有太多的钱愿意流向股市楼市,而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投资环境不太理想。企业从银行拿到信贷资金就必须消化,如果无法进行实体投资,自然就会进入虚拟经济,把应该投入制造业的资金用来炒楼炒股,因为这样更容易产生高额利润。制造业资金和通胀预期产生的避险资金一同涌入楼市,导致高档楼盘涨价的同时又带动普通楼盘的价格上涨。这就造成了股市、楼市出现“回暖”的假象。本质上而言,这是制造业危机的开始,并不是由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所推动的,与金融危机也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另一个需要格外警惕的“病症”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郎咸平指出,我国企业产能大幅度扩张,已占到GDP的70%,而国内消费只有35%左右,剩下35%消费不了的部分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过去的产能过剩通过出口被欧美等国的消费所吸收了,而美国人的消费是典型的泡沫消费、信贷消费,金融海啸的冲击使得美国的泡沫消费破灭,中国出口自然减少,通过产能过剩“出口创汇”的弊端立刻暴露出来。出口的下降也导致一些各类生产、加工工厂难以为继。

郎咸平强调,中小企业形势完全好转、经济完全复苏回暖尚需时日,不宜过于盲目乐观。中小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政府从改善投资环境、改变产能过剩现状这两大问题入手,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中小企业自身则应当实现产业转型――不是由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而是对整个行业进行高度、高效的整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