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之路
本报记者冯永锋
“污染治理”向“休养生息”升级
环保在我国是一项年轻的事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环保意识的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极大地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使“休养生息”从政策措施上升到了治理江河湖泊的指导思想。
全国各地按照休养生息的指导思想,调整优化治污思路。江苏省在太湖流域污染治理中拓宽工作视野,积极推行“河长制”和“片长制”,沟通水系,拓浚河道,整修河岸,清除淤泥,建设景观带。云南省及时调整滇池治理思路,通过截污治污、整治河道、控制面源、修复生态、动力换水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滇池流域的环境整治。各地在严格环境准入的同时,利用“倒逼机制”调整产业结构。2008年,辽宁省在治理辽河污染中,对全省417家造纸企业全部实施了停产治理,取缔了267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造纸企业。经过长期的努力,2009年上半年我国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有所好转。其中,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比例提高6.3个百分点,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4%。
空气环境也在“休养生息”。根据环保部的统计资料,与2000年相比,2008年全国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分别下降28.5%、33.3%和31.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城市比例由35.6%提高到76.8%,增长了41个百分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基本形成,地级以上城市共建成911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配备主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4.5万台(套),648个环境监察机构通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3000多家重点企业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控设备。沙尘暴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基本实现沙尘暴实时预报。200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两颗环境与灾害监测卫星,为大区域高精度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奠定了基础。
“自然生态保护”能力日益壮大
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另外一个特色。200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3个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对实施“以奖促治”政策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年,中央财政又安排专项资金10亿元,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宁夏等省市区分别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示范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四川、福建加大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综合整治。河南等地探索了加强县以下环保机构建设,湖南长沙实行农村环保村民自治,建立村规民约,农民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青海、西藏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牧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强农村牧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牧区特色经济发展。
截至2008年,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38个,比2000年增加了131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894.3万公顷,比2000年增长了51.7%。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0多处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组成部分;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湿地公园达38处,共有36块湿地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共有1790多万公顷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约占总面积的49%。在《自然保护区条例》基础上,正在开展《自然保护区法》的立法工作;正在制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环保用微生物菌剂进出口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一些省区也先后出台有关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法规或规章。陕西、甘肃分别出台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浙江省起草了《浙江省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管理办法》,江苏省加大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立法进程,黑龙江省起草了《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标准》、《实施细则》和《管理工作规定》,广东省制定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目前,全国已形成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生态示范建设系列,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建设。全国有500多个县(市)开展了生态县(市)建设,其中11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生态县(市、区)标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达629个。
建立环保优化经济增长体系
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政策,是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有效途径。从2007年起,我国开始逐步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绿色税收等多项政策,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体系正在形成。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启动“绿色信贷”政策。环保部门向银行机构提供存在环保违法等问题的企业等信息,银行机构据此取消对相关企业信贷甚至收回贷款,从源头上切断污染企业的资金链。至今,已有4万多条环保信息进入银行征信机构,1.3万条企业环境信息被转发商业银行。与此同时,绿色保险也在稳步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被称为“绿色保险”。2007年底,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试点。为减少对外贸易中存在的“产品大量出口,污染留在中国国内”环境损害和代价,2007年以来,环保部门开始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作为限制污染产品出口的依据。目前已经提出了三批、共含280多种产品的名录。经济部门对名录中产品采取了取消出口退税、禁止加工贸易的措施,减轻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环境代价。绿色税收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对减排设备、环保设备给予所得税优惠的政策;对符合环保要求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对脱硫副产品、利用医疗垃圾、底泥焚烧发电等给予增值税优惠。此外,环境保护部配合财政部、税务总局正在研究制定环境税方案,已经形成初步方案。
40余位老年环保志愿者组成自行车队,沿路向沈阳市民发放印有“污染减排、全民行动”字样的绿手帕。蔡冰摄
记者感言
最大的进步在观念转变
本报记者林英
中国的环保事业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成绩是显著的。作为一名从事过20多年环保领域宣传报道的记者,我体会最深的不仅是环境恶化的趋势被遏制,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政府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保观念在深入人心――这使我对环保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曾几何时,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环境被污染、生态遭破坏。
上世纪八十年代,环境保护在我国还是个很前卫的理念。1986年我第一次到河北廊坊调查小电镀厂的污染问题,第一次看到随意流淌的废水使周围的土地变色,简易厂房里弥漫的酸气把操作工人的鼻中隔烧坏。更痛心的是,这些悲惨的现实并没有影响各地疯狂上马小冶炼、小电镀、小造纸等污染企业的积极性。当我决定将这些触目惊心的情况向国家环保部门反映时,才发现我国政府没有独立的环保机构。
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环境的不断恶化,环保观念已经被政府和社会认同、重视。1991年,我和几位环保记者同去北方某省采访,在向省领导汇报时,接待我们的一位副省长说了一句“环保工作很重要”。就是这简单的7个字,让当时在场的省环保局长激动不已:“这是省领导第一次说我们的工作重要。”我们能够理解环保局长的心情,因为在那个把经济发展列为头等大事的年代,将发展与环保对立起来的大有人在。某行署专员曾提出过有名的“关猫放鼠论”。他把环保比作猫,企业比作鼠,说“应该先把环保挂起来,等企业壮大了,经济发展了,再去抓环保”。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的同时,我们的山川、河流、湖泊遭受到极大污染,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残酷的现实让中国人彻底觉醒了。环境保护的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而且落实到行动中。国家环保局升格为总局,再升为环保部;干部考核有环保指标,企业生产有了污染在线监控;经济项目、城市建设都要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环保政策、管理不断完善、严格的同时,公众的环境意识也空前提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不仅仅是政府的指导性纲领,还融入到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富裕和不太富裕的人们都认识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不能再干断子孙生计活路的傻事了”。
“中国环保第一人”、首任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在1993年荣获联合国环境大奖时深情地说:“希望家乡儿时戏水的那条小河重新变得清澈。”这不仅是这位为环保事业奋斗了40年的八旬老人的心愿,也是全中国人的共同心声。
图说新貌
“国家重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景一瞥贵州省林业厅提供
“治沙英雄”石光银资料图片
吉县管头山“三北”防护林工程山西省临汾市林业局提供
黑龙江扎龙湿地景致新华社
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大熊猫新华社
数说新貌
绿色实践构筑和谐生态
――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60年成就斐然
★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双增长”,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总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280万公顷增加到17491万公顷,森林蓄积由90.28亿立方米增加到124.5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6%提高到18.21%。年均增加人工林面积148.9万公顷,人工林总面积达到5300多万公顷,人工林年均增量和保存总面积分别占世界的53.2%和40%,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在全球森林面积年均减少730万公顷的情况下,我国森林面积却年均增加405.8万公顷。
★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明显,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扩张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通过实施各类生态治理工程,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大规模治理,我国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90多万公顷,全国土地沙化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新世纪初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实现了“人进沙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万平方公里,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治理区水土流失的严重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538个,占国土面积的15.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通过积极的保护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主要野生动植物种群,我国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存区域得到有效保护,濒危物种消亡的速度减缓。目前我国湿地总面积为38.48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全国有36处湿地被纳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湿地保护面积1790多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9%。
★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产品。经济林、木材加工、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森林食品、竹藤花卉、森林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非木质产业强劲增长;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生物质材料等新兴林产业逐步兴起,成为新亮点。依托森林资源,开发林业产业,林产品达1万多种。我国人造板、地板、家具、松香、竹材、竹藤制品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松节油、紫胶、活性炭、经济林、花卉等产量居世界前列。到2008年,全国林业年总产值达到1.44万亿元,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
(本报记者张蕾编辑整理)
今昔对比
退耕还林前的陕北黄土高原关克摄
退耕还林后的陕北黄土高原
陕西画报社提供
2007年,太湖流域蓝藻大规模暴发。
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治理下,太湖的生态得到修复。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