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光明时评”刊登《教学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探讨教授应当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的问题。教授给本科生授课,本人深以为然。许多年来,教授不愿、不屑给本科生上基础课的现象,其实一直存在,原因无非是体力上的辛劳、拿不到摆得上台面的、硬性的科研成果,得不到多少经济上的利益,简单说就是又累又没面子又没钱。然而,教
笔者本人90年代初曾就读于教育部属某重点高校的首届人文科学实验班,由于是首届,学校很重视,“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成了这个班的一个招牌,我们也因为在大学的初始阶段就能得到高师的指引而得到师兄师姐们的羡慕。因为这些本科的师兄师姐们,很少有机会能与教授们面对面。如果没有读到研究生,在学业上能得到教授引领的机会很少。这是很奇怪的事情。谁说到了“教授”这样高级职称的“老师”,其授课就只能由研究生和博士生们独享?大学是一个提倡思想碰撞的地方,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资深者和长者,教授们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更多的阅历,自然与年轻的讲师们有不同之处,学生与这些老师们广泛接触才能有所比较,才能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人格魅力有更多的体会,才能有更多思想上的触动与碰撞,教授、副教授、讲师的梯队教学肯定会带给学生们更多的灵感。另一方面,对于教授而言,每一次的教学也会有新的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课也不断有新内容,与青春年少的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也会带给自己许多新鲜的东西,这对科研也是有莫大裨益的。
其实,不光是高校,各行各业也都存在着达到一定职称和级别的“专家”不再干基础工作的怪现象。比如,一些设计院的老专家、教授级高工不再搞设计,一些文化单位的老编辑、老记者不再写稿子,而是把这些所谓“基础性”的工作全部交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年轻人真正地“挑了大梁”,只是不知道这些年轻人弄出来的东西是否真正能够代表这个老中青同在的集体的智慧和水平。“专家”们积累了几十年的智慧与经验,弃之不用,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吗?作为受众,我们也没有机会去欣赏最高水平的设计,没有机会去品读积累厚重的华章美文了。究其原因,一定是因为他们对“基础的东西”不屑,“基础”是烦琐的,又没有多少名利,所以,时间往往就让位给似乎“更重要”的事情了。其实,“基础”才是“基石”,才是“正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基础工作,认认真真地留出时间给基础工作,淡薄名利,耐得住寂寞,高级职称的拥有者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在专业上作出更大成绩,而不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曾经在香港不大的饭馆里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在明净的玻璃幕墙后非常认真地在做一份云吞面,那样的淡定与从容让人感动。想到这样的老者如果在内地恐怕早就成为高级师傅到处办培训班搞讲座了吧,只是那绵延了几十年的悠长滋味,还有谁有福气去品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