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美、水美、歌也美,一曲优美的龙船调,令人神往。然而,这里因山高沟深,交通不便,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20多年前,广州军区湖北省军区恩施军分区实施“131扶贫工程”,帮助20多万贫困户解决了温饱,打响了一场消灭贫困的“人民战争”。
用新招数应对新挑
战
所谓“131扶贫工程”,是恩施军分区创造的扶贫模式:即“一个专武干部带领三个民兵帮助一个贫困户脱贫”。近年发现,“131扶贫工程”虽然帮助贫困群众暂时解决了温饱,但无法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为此,军分区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以“军分区机关协调3个地方部门,联系1个乡,重点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县(市)人武部协调3个地方部门,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村;1个乡(镇)武装部带领3个直属部门,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组;1个民兵干部带领3个富裕民兵,帮建1个新农村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新131扶贫工程”。
他们成立由军分区领导为成员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派出9名现役干部担任新农村工作队队长,精选全州110名专武干部、1600多名民兵骨干,作为扶贫骨干。军分区首长定期组织召开军地协调会,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军地“一盘棋”,全州上下掀起“党委抓,政府管,部门配合干,人武战线挑重担,齐打扶贫攻坚战”的热潮。
如今的恩施土苗山寨变化日新月异,一幅幅“青山绿水、特色民居、生态家园、穿村公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让人感叹。农业部称“新131扶贫工程”为“将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的成功创举”。
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新时期,恩施军分区党委帮助农民群众寻找到持续增产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使群众踏上增产增收的快车道。
恩施州是世界上少有的沉积型独立矿床富硒区。军分区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优质烟茶、林果、中药材和山野菜等绿色富硒食品,建起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百余个,形成“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的区域格局。
2007年,军分区带头将恩施市最偏远的高山贫困村太阳河乡双河岭村作为对口帮扶联系点。军分区司令员赵德利、政委朱志行20余次深入双河岭村调研和现场办公,协调资金200多万元,帮助村委会建起办公楼和卫生室,指导村民开发茶叶、魔芋产业1200多亩。2008年,双河岭村实现整村脱贫。
随着一大批种养基地、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突起,一条条“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形成,山区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
山区农民逐渐致富后,恩施军分区党委又把目光聚焦到“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农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上来。
针对土苗村民“烟熏火燎、人畜共厕”的传统生活陋习,军分区带领恩施市人武部率先在沙地乡黄广田村展开“五改三建”活动试点。通过帮扶村民改建自来水、改修水泥入户路、改建洁净厨房、改建卫生厕所、改建分离畜圈,建节能沼气池、建高效产业园、建美观新农居,改善农民生活的状况。
恩施州境地质结构复杂,气候多变,山区群众的家园时常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军分区近几年来组织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修“致富路”1300多公里,建“连心桥”50多座,引“爱民渠”1600多公里,架“光明线”4300多千米,搬“茅草屋”1300多户。
军分区选派98名优秀现役干部和专武干部到联系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指导员,提高联系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近三年来,军分区系统帮建的村党支部产生巨大效能,100%被当地县(市)委评为先进,19个村党支部受到省、州表彰。
如今,恩施军分区在全州已建成12个新农村示范村、415个新农村示范户,他们与地方政府一起探索出的“五改三建两提高”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经验,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恩施模式”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