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创新中昂首前行

2009-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冯天元 我有话说

打造创新性教师团队,完善创新性课程体系,搭建创新性实践平台,培育创新性精英人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尊崇“博学至精,厚德至善,创新至上”的办学理念,多年来积极创新,各项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跨越性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创新性教师团队

多年来,学院坚

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进优秀拔尖人才、吸引国外留学人员回校创业发展;二是强化在岗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坚持国内培训与国外进修结合,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学习,探索出了一条立足国内、且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中青年团队的培养途径;三是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名师名家的传帮带作用和中坚骨干力量传承作用;四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宣扬两院院士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优秀教师的事迹,倡导“崇教厚德,为人师表”的师德,加强教师对学院和学校的认识和认同感。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长期积累,学院现已打造一支力量雄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的专业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正副教授近百人,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24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转制以后,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丁彦青教授和赵克森教授分别被评为第二和第四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另有3名教师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钟世镇院士获广东省第二届“科技突出贡献奖”,丁彦青教授获广东省医学会“突出贡献专家奖”。以两位教学名师牵头的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整合优质资源,完善创新性课程体系

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为牵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进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资源库建设和教材建设,全面优化基础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学院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学科群体,强力支撑了基础医学课程建设,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群。《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相继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病理生理学》还成功立项成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该院的教材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步。据统计,教师主编或参编并公开出版的教材、双语教材、实验教材、学习指导书等共40多部。其中,由邹仲之教授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为全国统编五年制教材,并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等奖。金春华教授主编的《机能实验学》,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实验教材。姜勇教授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主编;钟士镇教授等主编的《中国数字人女性彩色图谱》和《中国数字人男性彩色图谱》以及《人体管道铸型》、《钟世镇临床解剖学图谱全集》,奠定了在数字人研究和临床解剖学研究的地位。

依托学科优势,搭建创新性实践平台

目前,学院拥有“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1个二级学科为博士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建成了1个省部共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近年来,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学院依托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及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立了7个面向本科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向各专业本科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训练实践活动全方位开放。

学院按集约化要求打造系列实验大平台,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体化。近年来,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经费用于教学实验室建设及设备更新,全面提升了基础课实验教学的设备档次。同时,深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有机化整合,将原来附属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剥离出来,进行系统重组和跨学科融合,创建新型独立的实验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形态结构学实验、机能学实验,细胞分子学实验、病原生物学实验,以及现代仪器分析与应用等5个实验课程模块。2001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院组织举办了“基础医学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改革骨干教师培训班”,先后有30多家院校来学院参观交流实验教学改革工作。2005年,“机能与形态教学重点实验室”被批准立项为广东省教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医学基础四大模块教学实验室建成了“广东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被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深化教学改革,培育创新性精英人才

以“生物学”和“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体,学院现已构建起子基础临床紧密联结,医工理相互渗透的专业培养体系。

学院多年来坚持教学科研结合,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学生科研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注重把最新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及时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病生教研室多年来依据科研方向和人才配置来设立教学小组,解剖教研室坚持用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实教学,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学院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小组,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为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学院推行了科研“导师制”,选拔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讲师以上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学生的兼职辅导员或“科研导师”。全方位加强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年持续探索和实践,使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也取得了新的突破。近五年来,先后有17人获得“南粤优秀研究生”奖,11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分别获得2008、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