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就十三亿人的健康之路
本报记者胡其峰
我国营
养状况不断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患病率不断下降,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也大幅下降。
“健康的人力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和最可宝贵的资源。”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一位著名医学专家的话。
共和国的60年弹指一挥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在回顾中国历史上这最壮丽的史诗、最华美的篇章时,这些叙述是最凝练的总结。
幸福的王瑶: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大幅提高
不久前的一天,江西省吉安县梅塘乡村北村青年农民王瑶躺在乡中心卫生院产科病房的床上,红扑扑的脸上时不时露出掩不住的笑容。她的身旁,刚刚出生的大胖儿子甜甜地睡在她的身边。敦厚中心卫生院2人间的住院病房配有空调、彩电、卫生间,每人每天的房费只需6元。
王瑶告诉记者,住院生孩子花了600多元,按新农合规定,扣除100元起付钱,能报销70%,此外,国家还给200元的生育补助,最后一算,自家只花了不到100元。一旁的婆婆乐呵呵地说:“现在农村生孩子可省心了,国家把大人孩子都当个宝,从怀孕开始,就能定期上卫生院检查,一点差错都出不了!哪像解放前,妇女生个孩子,就是过趟鬼门关哪!”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健康状况,首先要看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特别是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只体现医疗卫生的政策和服务水平,还综合反映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2000年9月,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上签署《千年宣言》,并与世界各国一道,就消除贫穷、饥饿、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等问题制订出8个千年发展目标。其中目标4是降低儿童死亡率,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2/3;目标5是改善孕产妇保健,即孕产妇死亡率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3/4;并且到2015年实现普及生殖健康。
“种牛痘”的记忆:国家免疫计划普惠大众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江西余江县率先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看了这则报道的毛泽东主席夜不能寐,挥毫写下了“送瘟神”的不朽诗篇。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各种传染病十分严重,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今,很多40左右的中年人记忆中的童年,有一个场景无法忘记:小朋友们排着长队种牛痘。医生在自己的小手臂上涂牛痘苗,划个“井”字样划痕,后来划痕结痂脱落,结出蚕豆大的一个疤。正是由于种牛痘,使烈性传染病天花于1961年绝迹,中国比世界消灭天花提早了19年。在建国之初致每年数万人发病、万余人死亡、无数患者终生麻脸的天花,现在的年轻人也仅能从教科书中知道这种病了。
从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到5种疫苗预防7种传染病。2007年,国务院再次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钩体疫苗和炭疽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至此,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种,预防15种传染病。
徐悦和她的“全科团队”: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
徐悦是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诊室为附近梅花山庄小区81岁的沈灵薇老人量血压。沈大妈告诉记者,家里离服务中心只有10分钟路程,是徐悦医生让自己定期到中心来检查身体的。
徐悦和另外一名全科医师、两名社区护士、一名公共卫生医师、一名妇幼保健医师、一名康复师,组成的“全科服务”团队,为1926户居民、5000多人提供服务。像这样的“全科服务”团队在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7支。
近30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2007年,我国拥有卫生机构29.8万个,另有村卫生室61.4万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全国医院床位总数370.1万张。与此同时,卫生系统的服务和保障能力以及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人民群众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于久峰的笑声:全民医保不是梦
“新农合就是好!咱中国几千年了,啥时听说过农民看病国家还给报销啊?咱是赶上好时候了!”不久前的一天,于久峰站在自家宽敞的院落里,乐呵呵地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
于久峰是吉林省前郭县白衣拉嘎乡新艾里村东六家子屯的农民,他家5口人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老于赶上一档子事:他患上了动脉硬化闭塞症,在省城医院住了18天,花了好几千,让老于高兴的是新农合最后给报销了2300多元,给他减轻了好一副担子。
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建国60年来,我国医疗保险筹资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已覆盖全国所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为8.15亿人,参合率达91.54%。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农村医疗救助覆盖了全部农业人口的县(区),65%的县(区)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
从“非典”到“甲流”:应急能力整体提高
2003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灾害,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对严峻的疫情,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组织管理和指挥体系从无到有,管理职能从分散到集中,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到依法科学管理,工作重点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并重,协调机制从单一部门应对到跨部门协调联动的卫生应急管理五大转变。
今年4月以来,世界多国发生甲型H1N1流感疫情。截至目前,我国内地没有发生死亡病例,没有出现社区水平疫情暴发,社会生产和公众生活秩序正常,防控应急工作得到了公众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肯定。实践证明,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能力已经得到显著提高。
从赤脚医生到新医改:执政理念的巨大进步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一部名叫《红雨》的电影的主题歌,它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几十年前的场景。
赤脚医生制度,曾为保护农民健康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集体经济力量支撑下的合作医疗大面积解体,农民看病就医的经济风险越来越大。
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以后,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开始着手解决重医轻防、重城轻乡、重大轻小的弊病,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控制、农村卫生建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了显著进展。
具体举措的背后,是执政理念的巨大进步。仅以公共卫生投入为例:2002~2007年,政府财政用于卫生的支出累计达到6294亿元。公共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的回升,使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有所降低。
2009年4月6日,这一天,注定将成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日子,社会各界瞩目的新医改方案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改革方案紧紧围绕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个伟大战略目标,着重制度设计和创新,对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出了实现思路和政策措施。
“小小盐勺改口味”:13亿人的健康行动
2007年9月1日,在北京朝阳公园,卫生部部长陈竺和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联手擂响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锣鼓。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因为天灾人祸,很多人至今无法忘记“饥饿”的感觉,无法忘记缺米少油的艰难。如今,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追求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就是倡导人们追求健康、学习健康、管理健康,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快速上升的趋势。
“小小盐勺改口味”、“我的血压我做主”、“日行万步保健康”,已经成为群众的热切追求;以“小变化”逐渐调整生活习惯,实现使健康受益的“大效果”,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运动健身的热潮中。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逐步成为13亿中国人的自觉行动。
图片依次为:“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到全国各地为群众义诊。医务人员使用先进的诊疗仪器进行心脏手术。汶川大地震中的医疗救援。(资料图片)
记者感言
我看三十年医院变化
本报记者范又
我涉足医药卫生领域新闻报道已经30多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感慨很多。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缺医少药,到今天的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我还是谈一点实际的感受吧。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出入大大小小的医院,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期间,所有的医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只不过由于这些变化是渐变而不是突变,不细加回想和比较,很容易被忽略。曾经,大城市里一流大医院的楼房也不过五六层高,有四五百张病床就很了不起了。如今,几乎家家大医院都建起了十几层高的病房楼、门诊楼、甚至专门的手术楼、检验楼,病床数量则都翻了番,达到上千张。
曾经,病房里只有普通的铁架子床,已经破损的床垫还在用,被罩、床单尽管经过漂白也难掩陈旧。如今,病房里用的是能升降、能调角度的病床,被罩、床单或雪白、或印着淡雅的小花,许多病房里还有了独立卫生间。
曾经,人们挂号、交费、取药都挤在门诊部一层大厅,每个窗口都排着长队,每交一次费都要楼上楼下来回跑。如今,很多医院在门诊部各楼层都开设了挂号、收费窗口,患者排队时间大大缩短,也少跑了许多路。
曾经,人们只能在诊室外拥挤的走廊里候诊,走廊两侧的长椅上坐满了人,还有许多人不得不站着等。如今,医院门诊科室一般都设有候诊区,宽敞明亮,患者可以坐在那里等着叫到自己。
曾经,某家医院引进了CT检测设备,某家医院添置了彩色B超机,都是记者们争相报道的新闻。如今,不仅家家大医院都拥有这些医疗设备,而且已多次更新换代,这类信息对记者早已经失去吸引力。
曾经,记者到医院采访,想找要去的科室,得一路走一路问,因为那时除了科室门上标有科室名称,难得见到其他指路的标志。如今,无论是到医院看病还是办事,一进大厅,就能看到楼层平面图,上面清晰地标有各科室的位置;寻着通道地面或上方醒目的文字和图标,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找到要去的地方;实在找不到,还可以问导医小姐。
这些作为外行人作为普通患者能感受到却又可能熟视无睹的变化,从一个个小的侧面折射出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与进步,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种发展与进步的获益者。
孤儿弃婴:一个都不能少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政府通过举办福利机构收养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孤儿和弃婴,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加大投入、规范管理,福利机构数量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孤儿的养育、教育、医疗、康复、特教得到进一步保障。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独立的儿童福利院290家,收养孤儿、弃婴4.0万人;社会福利院中的儿童部800多家,收养孤儿、弃婴5.0万人。
老年福利:夕阳无限好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从基本国情出发,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对象正在逐步由传统的“三无对象”向全社会有需要的老年人拓展,正处于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变的过渡时期。
慈善事业:人人献出爱
改革开放以来,慈善事业不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有益补充。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一系列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相继制定出台了许多鼓励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等政策,逐步加大了对慈善文明之举的宣传力度并建立起慈善表彰激励机制。
救灾捐赠:彰显社会爱心
建国60年来,救灾捐赠逐步规范。为适应救灾捐赠的形势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5月颁布),2000年5月,民政部出台了《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对救灾捐赠进行了规范。2008年4月,在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的基础上,民政部正式颁布《救灾捐赠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支持和鼓励救灾捐赠,使救灾捐赠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