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1日,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北京召开。部分获奖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本报特摘登他们的发言如下。
抓好精品创作生产
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
部长,组织工作奖代表孔玉芳
中宣部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推出了一大批社会认可、群众欢迎的精神文化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把“五个一工程”、“河南文化精品工程”列入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变常规文化业务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工作,变宣传文化部门抓为各级党委政府一起抓,有效调动了各地抓创作、出精品的积极性创造性。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对重点作品的创作亲自指导、提出意见,帮助解决创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设立重点精神产品专项资助资金,并从文化事业建设费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列出专门经费资助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制定完善荣获全国性文艺奖项表彰奖励办法,对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的作品给予配套奖励,极大调动了全省文艺工作者投身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积极性。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精品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我们紧紧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和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每年召开精品创作题材规划会,组织各地、各单位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抓住优长门类,确定重点选题。面向全国征集戏剧、电影、电视剧剧本,扩大选题范围。对于各地、各单位上报的选题和征集的优秀剧本,省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充分论证,确定省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重点项目。对入选的重点项目,集中优势力量,精心组织创作,加强跟踪指导,反复打磨提高,先后推出了电视剧《大国医》、戏剧《常香玉》、广播剧《生死较量》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通过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利用“京剧河南行”等大型文艺活动,加大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介力度。
坚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强大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精品生产的内生力量。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一改过去由国有文化单位独家承担的局面,形成了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文化团体、民营文化企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社会文化团体、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文艺创作生产的有生力量,显示了强大活力。豫剧《铡刀下的红梅》、电视剧《快乐星球》、动漫《独脚乐园》都由民营企业组织投资、创作生产,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入选作品奖。成立省级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为重大题材的创作生产提供投融资平台,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大力推进文艺院团与企业联姻,选择8个省直文艺院团,与有实力的企业、媒体合作,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与省豫剧一团,永煤集团与省豫剧二团建立了院企合作关系,拓宽了文艺院团从事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资金来源。
艺术创新是文艺精品的生命。我们大力支持推动文艺内容形式体裁风格创新,支持推动文化业态和传播手段创新。豫剧《程婴救孤》取材于传统历史故事,经过再创作、再加工,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推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国内外演出600多场,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华大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豫剧《常香玉》改变传统戏剧结构形式,让青年和老年主人翁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体现了对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努力推进艺术业态创新,河南天乐动画公司原创动画连续剧《独脚乐园》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国产优秀动画片,荣膺中国动漫产业十大标志性品牌。郑州小樱桃动漫公司原创动画片《小樱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获得较高收视率,版权输出到英国、德国等国家。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都以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赢得了观众,取得了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
努力做到既出精品、又出人才。从教育培训入手,先后举办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培训班、“五个一工程”歌曲创作培训班、舞蹈创作培训班、群众文化活动培训班,邀请省内外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讲政策、谈体会、传经验,增强了精品生产意识,提高了艺术创新能力。
推动军事文艺创新发展
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组织工作奖代表黎国如
抓方向,保持军队文艺创作的战斗性先进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军队文艺创作的灵魂。我们始终以弘扬主旋律为己任,以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藏区维稳、抗震救灾、支援奥运、载人航天等重大事件为契机,以“五个一工程”等重大评奖比赛为平台,积极向社会展示军队和军人的良好形象,扩大主旋律作品的效益和影响。去年年底,我们在全军组织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和歌曲的创作、征集和推广活动,有力推动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其中,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歌曲入选了这一届“五个一工程”。着眼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坚持把部队官兵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电视剧《士兵突击》、电影《霓虹灯下新哨兵》、话剧《生命高度》等作品,贴近官兵实际,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
抓精品,始终坚持创作上的高标准高质量。一是坚持深入生活制度。去年,总政治部制定下发了《军队文艺创作和演出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创作人员每年下部队体验生活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真正把创作的根子深扎在生活的土壤之中,沉到训练、演习和重大任务第一线。据我们统计,每年全军下基层当兵、代职、采风的同志,总数都在500人次左右。电视剧《士兵突击》的编剧兰小龙,就是在深入某特种作战部队当兵代职时创作的。二是搞好选题的规划。为科学规划各艺术门类的中长期创作生产,总政治部制定下发了《2004-2009年全军文艺创作五年规划》。同时,每年召开一次全军文艺创作题材规划会,遴选50部左右有价值、有潜力的重点选题,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跟踪搞好指导和检查验收。三是注重作品的创新提高。立足部队的新发展,当代军事生活和部队官兵思想情感的新变化,扩大创作视野。四是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品牌的创作生产机制。建立以优势项目和重点项目为中心的创作生产机制,集中力量办大事。建立军队各文化艺术单位之间的协作机制,通过优势互补提升创作生产能力,对重大创作任务,实行全军一盘棋,调集精兵强将合力攻关。建立军地合作、共谋发展的市场运作机制,借助社会资源增强军队实力,扩大品牌效应。这次军队入选“五个一工程”的作品,许多都是军队各文艺单位之间、军队与地方单位之间互相合作的结果。同时,各省市区入围的作品,也有军队单位和人员参与。
抓队伍,增强军队文艺人才的凝聚力创造力。军队拥有一批有成就、有影响、很活跃的优秀文艺人才,但也存在着队伍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对此,全军在选拔培养人才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是积极培养、引进优秀文艺人才。把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纳入军队人才战略工程,制定学习培养、实践锻炼和交流使用等规划措施。同时,按照军队有关政策规定,有计划地招聘文职人员。根据工作实际和任务需要,采取临时签约、聘请、兼职等方式,吸引各方人才。对那些特别优秀的尖子人才,把他们特招入伍,充实军队的文艺队伍。二是加强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和思想作风建设。全军每年举办一至两期专业培训班,有计划地选送优秀骨干到地方艺术院校深造。建立在职学习制度,专业文艺单位每年集中开展一次业务整训。重视在重大文化艺术活动中锻炼人才,为中青年骨干成长进步提供实践机会。成立全军艺术委员会和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鼓励老作家老艺术家积极扶持帮助年轻人才,努力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军队文艺创作队伍。三是规范文艺人才激励和管理制度。在文艺单位健全和实施业务考核制度,量化考评指标,坚持优胜劣汰,促进人才流动,增强队伍活力。
抓组织保障,为军队文艺创作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保证。坚强的领导和有力的保障,历来是军队文艺创作的传统和优势。近年来,军委、总部对专业文艺单位的投入逐步加大,总政直属文艺团体和各大单位文工团业务经费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大约80%。对重点创作项目,如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拍摄,在经费、装备、人员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军队各文艺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进展。许多单位建成了专门用于排练演出的剧场,工作生活环境也得到很好的改善。
“主旋律”的内涵是宽广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获奖图书代表潘凯雄
多出弘扬时代主旋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精品力作,是出版工作者必须自觉担当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人民文学出版社被誉为“新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在我们的出版传统和基本理念中,始终坚持并明确张扬以国家文化建设为己任,秉承以主流文化为主旨和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这样一种传统与理念早已形成全体员工的广泛共识,成为每一个编辑部“我要做”而非“要我做”的自觉行为。在每年的选题计划安排和日常工作中,所有编辑室都会自觉地将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选题作为工作重点,并且紧紧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进行具体选题策划。比如,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把组织出版反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精品力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国运――南方纪事》以及10余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精品力作。今年是新中国60周年大庆,为了充分展示新中国60年来文学创作的辉煌成就,我们又推出了《解放战争》、《中山路》以及《天行者》等一批原创新作。可以说,自觉的文化责任是我们多出精品力作的内在动力,这是我们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最重要的保证。
文学出版本质上是大众出版,文学出版的精品力作一定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我们始终认为,在大众出版领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必须高度统一,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出版物其传播力必然有限。“叫好”的作品能够也应该“叫座”。二者有机统一的关键在于作品的内容坚持“三贴近”、反映时代和社会的“主旋律”。在我社历届入选“五个一工程”的作品中,这个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笨花》已发行20万册,《长征》16万册,《藏獒》更是超过50万册。本次获奖的《国运――南方纪事》和《天行者》刚刚投放市场几个月,发行量都超过了三万册。实践告诉我们,有市场的未必是精品,但真正的精品一定有市场。
“主旋律”的内涵是宽广而非狭窄的、丰富而非单一的。那种把“主旋律”简单等同于现实题材或重大题材的认识是一种误区。以我社历届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为例,《张之洞》是历史题材,《藏獒》是动物小说,《天行者》是农村教育题材,且作者的切入视角很微观,写的是几个乡村民办教师的人生态度。我们认为,就文学创作而言,“写什么”和“怎么写”同样重要,“写什么”不是判断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关键要看作品是否艺术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艺术地表现人类真善美的情感。这才是我们的时代和广大读者所需要的“主旋律”作品,才是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真正意义上的“三贴近”。
传统艺术中的时代精神
上海京剧院演员,获奖戏剧代表陈少云
《成败萧何》的创作启动于五年前。那时是为了纪念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先生诞辰110年,我们上海京剧院就想创作一出遵循京剧艺术传统,体现麒派艺术风格,又具有当代人文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新剧目。
我们认为,这是对周信芳麒派艺术精神的最好继承和发扬。抱着这样的想法,创作人员受麒派经典名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启发,延续了《追韩信》的故事,于是有了《成败萧何》的创作排练。
《成败萧何》推出后,就被普遍看好,认为“基础比较好,具有良好的潜质”。五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边演出,边修改调整,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它的演出情况比较好,不仅老戏迷们喜欢,而且很多原本对京剧不很熟悉的年轻人也很喜欢看。我们不只在正规剧场演出,还深入到校园一些条件简陋的场地演出。很多高校的青年学生纷纷给我和剧组其他演员写信,谈他们对京剧的感受,谈看这戏的心得。还有很多学生因此参加了京剧志愿者队伍,自发地运用网络等宣传京剧艺术。
坦率地说,《成败萧何》的创作历程是艰难的,同时也是快乐的。这艰难与快乐的关键是,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积极把握中国历史进步的主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让人物形象富有性格,生动鲜活起来,使其主题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在创作上,我们从周信芳演剧思想的宝库中得到了很多精神和艺术的滋养,受到很多启示。每当我们克服了一个个创作、表演上的困难,那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兴奋,也时常陪伴着我们……
我是一个普通的演员,由于在剧中担任主演,让我有机会在长年学习钻研麒派艺术的基础上,在塑造萧何人物形象的过程中,能够循着周信芳大师的心灵轨迹作一次深刻地探访,我觉得受益匪浅。回想起来,我这些年来在舞台上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无不是得益于麒派艺术的影响和滋润。
作为演员,最大的期待与愿望是在舞台上塑造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享受观众的共鸣与认同;作为京剧演员,还期盼自己的演出,传递出京剧艺术的美妙与魅力,带给观众酣畅淋漓的享受。《成败萧何》让我感到自己的演员生涯是幸福和幸运的。这幸福与幸运,不仅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好的角色,更主要的是我身处在上海京剧院这样一个具有充满活力,锐意进取,追求集体审美理想的艺术团队中;更主要的是我们身处在今天这个倡导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伟大时代。
“三贴近”是获奖的诀窍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获奖电视剧代表郑晓龙
《金婚》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有人问我,你们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作品总是获奖,有什么诀窍?我说:很简单。就是“三贴近”――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这个“经”我们念了20多年了!从最早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到近年的《金婚》《春草》和《我是老板》,我们始终坚持的就是这个创作原则。这个“经”为什么一念就灵呢?那是因为,你只有贴近时代,才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只有贴近百姓,才能体味到百姓的情感,你的作品才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老百姓才认。只要我们真的贴近了,做好了,我们的观众是从来不吝惜他们的鲜花和掌声的!
要贴近,就要走出去,闷在屋里,闭门造车,是做不出好作品的。我们在创作中不仅要求编剧要走出去采访,要请进来座谈,要广泛收集素材,要集中主创人员一次次地集体讨论策划,我们还要求演员要做功课,要体验生活。《金婚》在创作过程中,几乎每个参与的人都为这部作品贡献过很多自己身边的小故事,这也是为什么《金婚》播出后,很多观众都说能在其中看到自己,或自己父辈的影子。那是因为这些故事就是来源于众多的普普通通的人,讲的就是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普通的故事。说实话,现在这种功课做得还远远不够。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应该提更高的要求,我倡导所有的影视同仁一起来做这样的努力。
大凡成功者,都是对品质精益求精的人。《金婚》的成功是这样,我相信其他获奖作品的成功也是这样。别的不说,只说《金婚》的第一集剧本,编剧王宛平就先后改写了13稿,50集剧本,反复重写,改写,大家可以想象这是多么大的工作量。至于张国立和蒋雯丽两位优秀演员在表演创作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以及所有剧组主创人员对高品质的孜孜追求,我无法在这里一一介绍,但我相信,作品就是最好的介绍。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觉得现在是收视率说了算,好作品未必收视率就高,有些低级趣味、媚俗粗糙的作品,收视率也未必就低。这,也许是不完美的现实,但我相信那些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的作品不会流传下去,真正能流传下去的作品必定是精品。所以,我们跟主创人员一再一再地强调:我们要有精品意识,要有责任意识。我们这些人,是历史的记录者,我们究竟要为后代记录下什么?我们想把什么样的思想文化留给后人,让他们传承下去?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文艺工作者要经常自问的问题。
有人说,现在是商品社会了,一切成功要以能不能赚钱来衡量。这也是现实,或者说是现实的一面。我们在创作中从来强调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实,市场是公平的,真正的精品一定有价值,不仅有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也有经济价值。比如《渴望》,当初的投资是2万元一集,送给电视台播,可以说当时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当然,社会效益很好,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20年过去了!现在,你想重播这部电视剧,对不起,要掏钱,要买我的播出权。赚的钱早就远远超出当初投入的成本了!
《金婚》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同,有报道称,《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北京人在纽约》播出后,出国率下降;《金婚》播出后,离婚率下降,这就是社会效益。而好的作品,也同样有经济效益。《金婚》首轮播出就赚了超过50%的利润,我相信,以后的复播还会不断地带来更多的利润。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效果。我相信,好的作品一定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也一定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对此,我们坚信不疑。
生命在舞台上根在百姓
中天津评剧院副院长,获奖戏剧代表曾昭娟
在天津评剧院全院共同努力下,评剧《寄印传奇》获得了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这是集体的荣誉,是对剧组全体演职员拼搏奉献的最高肯定。回顾两年多来排练和演出的日日夜夜,我深深地感受到,为时代和人民奉献艺术精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我将把这份荣誉当做一种激励和动力,全身心投入到评剧艺术之中,为人民群众奉献出更多的优秀剧目。
我从13岁初登评剧舞台,至今已经在艺术道路上艰辛跋涉了30年。我切身体会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与时代合拍,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弘扬真善美,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信心温暖、感动震撼、激励鼓舞。“五个一工程”是精品工程,这已经成为全国文艺界的共识,更成为了各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种自觉追求。天津每推出一部文艺作品,都强调要树立精品意识,《寄印传奇》的创作排演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实施的。为让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更加完善,编剧郑怀兴先后对剧本进行了21次修改。投入排练后,天津评剧院全院干部职工抱着“拧成一股绳,全力出精品”的目标,以“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在连续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全体演职员没有一个公休日。这些年我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剧本的论证和修改,多少次唱腔的设计和加工,多少次舞台的调整和变换,虽然历尽辛苦,但我无怨无悔。
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生命在舞台上,而根却在老百姓之中。近年来,面对戏曲艺术受到冲击、不少同行放弃专业去挣大钱的现象,我也从未动摇过对评剧艺术的信念。我永远也忘不了2003年,那是我的身心经历最严峻考验的一年。在排练《凤阳情》的时候,我因为摔伤而严重骨折。当时我面临艰难抉择:要么保守治疗,不会有任何风险,但从此将永别我热爱的艺术舞台;要么冒着可能终生残疾的风险做手术,但只要手术成功就可以重新登台。父母、家人、朋友都强烈反对我做手术。而我暗暗对自己说,只要有一线重返舞台的希望,即使终身残疾也无怨无悔!因为,离开舞台,离开热爱我的观众,我生命的意义将大打折扣。手术的痛苦是短暂的,而术后为了重返舞台,在练功房中苦练的日子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那是一段凝结了汗水、泪水和血水的日子。曾经沧海难为水,最终我挺过来了。当我再一次自由地驰骋在舞台上的时候,那种快乐和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深知,支撑我的是我挚爱的评剧艺术和无数可爱的观众们,是他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重回舞台,我一定要加倍回报他们。
现在,作为演员的我,把德艺双馨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同时,我还担任着天津评剧院的副院长,既要考虑剧院的艺术生产、剧目建设,又要操心剧院的演出、关心青年演员的成长。肩上的担子沉了,心中的责任重了,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怀着对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的执著,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党和政府托付的重任,赢得群众的欢迎。
时代需要年轻一代的创新
总政歌舞团演员,获奖歌曲代表谭晶
虽然获了奖,但站在这里作为代表发言,并不是因为自己多么优秀。我想,选择我来发言,更多的是因为要鼓励更多的新人去创新、实践,在文化大繁荣的时代里加速成长。
我和其他歌手一样,越来越感受到“五个一工程”奖对自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自1992年设立以来,它不仅推出一大批紧扣时代脉搏,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优秀作品,受到广泛的好评,更是艺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标准,我们事实上是不断按“五个一工程”奖的要求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能够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很小的时候,我就在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下唱歌,11年前大学毕业进入总政歌舞团,在这个大集体中日益成长,从初出茅庐的学生,到登上维也纳的世界舞台受到万千观众的喜爱。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正渐渐从前辈们手中接过新中国歌唱事业的接力棒,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将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对我来说,今天站在这里,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作为一名部队的歌唱演员,非常感谢祖国母亲对我的培养,非常感谢绿色军营对我的磨练,我希望自己能够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和人民。这些年,在组织的培养下,我探索创新、不断尝试,一边摸索一边前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所演唱的《在那东山顶上》、《远情》、《妻子》、《蔓延》、《在和平年代》、《走西口》等歌曲也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喜爱。大家的肯定,也成为了我不断追求和前进的永恒动力。
我对“五个一工程”奖怀有特殊的感情。我想我比很多人都要幸运,1999年,我所演唱的歌曲《唐古拉》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十年前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的时候,我还是一个稚嫩的新人,这个奖对我的肯定成了不竭的动力之源,它给了我不断挑战高峰的勇气。后来,由我独唱和参与演唱的歌曲《昆仑女儿歌》、《二十年后再相会》、《我的陕北》、《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组歌》又先后获奖,我心里非常清楚,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意味着将承担更重的责任,所以我不能辜负你们的期待,我还会更加努力,并且是获奖越多越加努力!
我心里比以往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年轻一代的创新,需要用我们的创造性工作来反映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宣扬新时代的真、善、美。青年人的奋发就意味着艺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时代在呼唤着我们!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这个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时刻,我也心潮澎湃。我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生的歌唱演员,能够在和煦的春风中、在和平的年代里、在和谐的氛围下成长,和所有老前辈们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无疑是幸运的。能够跟随不断发展的中国走向世界,将自己的声音唱响各地的舞台,接受所有观众的尊重和掌声,我们更是幸福的。在维也纳,在深圳,在慕田峪长城,我有了更多唱响和谐之声的机会。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又见证了一批优秀作品的诞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大家一起给祖国母亲献礼祝寿,是我的愿望和骄傲。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和大家一道,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在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同时,力争为推动社会前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