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的第一次升旗仪式,西南大学的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56个民族团结起来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当5000余名来自50多个少数民族的学生身着本民族的服装和汉族同学一起升国旗、唱国歌时,很多人眼中饱含热泪。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开学前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
暑期是开展活动的大好时机。中南大学党委投入100万元,专门设立赴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赴西藏拉萨德吉孤儿院社会实践基地调研团”得到了学校重点资助,学生们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回来写下厚厚一本调研报告。
新疆、辽宁、武汉……各地高校都在暑期行动起来,赴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乡情调研、义务支教、技术服务,深受当地政府与群众的好评。
随着新学年的来临,民族团结教育又走进了课堂。
新疆医科大学的学生发现,新学期他们多了两本课本:《科学无神论》、《民族理论与地方史》;青海高校的学生发现,他们的新课表中每周至少有两个课时是民族团结教育。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在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了至少3学时的民族团结教育,同时,许多学校还及时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
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理念与意识正在深入孩子们心中。一套图文并茂的课本《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民族政策常识》、《民族理论常识》按小学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初中、高中的分类,让中小学各民族学生初步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从小打好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
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进行,提升了全国各民族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系
统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正在他们当中生机勃勃地形成。
(本报北京9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