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统活在未来中

2009-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我有话说

9月24日,上海,在国庆60周年前夕,在象征团圆和谐的中秋佳节来临前夕,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策划发起了“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传承名家讲坛”,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澳门地区和新加坡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风俗保存”与“风尚更新”、“民族精神延续”与“人文价值传递”。

华传统节日是特有的文化符号

明月永辉,中秋长存――这是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在论坛上的演讲主题,也可以代表学者们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评价。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张晓华教授说: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的安排上宛如一幅自然节气变化图表,从内容的安排上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是天地人融为一体的生动写照,充满诗情画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的诸种表现形态之中,表现出历代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的美好追求。

台湾淡江大学副校长高柏园教授称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DNA。中华传统节日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后再展现为人与自身之和谐,此种和谐既不是政府的命令使然,也不是知识分子提倡,而是在长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潜移默化中逐渐成形且牢不可破,成为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天地的桥梁。

张晓华还说: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的记忆和特有的符号,在循环往复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强着对家乡、对国家的认同,对民族之根的认同。节日中体现的骨肉亲情、乡土情感、亲和力、自豪感,是民族自信力的表现,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

笃信科学的时代中也应有神话

节日就是故事,是每个文化自我肯定、自我凝聚、自我认同、自我创造的精神基础。节日就是故事,它不同于历史,节日总是在历史之外加上更多的美丽与想象,足以让所有人忘情参与。

在笃信科学的时代中也应有神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阿波罗13号登月后,科学告诉我们月亮表面只有丑陋的石头,但是,月光可以常驻人心,我们仍然可以拥有心中的神话。

葛剑雄教授说,节庆诞生时的祈求目标往往是社会所缺少的,或者不易获得的。如今,自然环境虽然没有太明显的改变,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影响了观赏月色的效果,照明技术的普及使月光相形见绌,已很少有人需要利用。更重要的是,对丰收和团聚的祈求已不再强烈。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频繁便捷的联系使人际感情能随时得到传递宣泄,乡思、旅愁、亲情、友爱失去了积郁的机会,不必待中秋之类的佳节方能释放。太空知识的普及令有关月宫的神话失去魅力,月球对人类也不再有神秘感。

因此,要使中秋的传统得以延续,首先必须注重精神层面。如果将中秋节作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看待,使之具有某种信仰成分,就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完全丧失。

建立节日体系和精神家园

上海市教委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在论坛致辞中说:上海在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与时俱进地丰富、张扬中华文化内涵,推进青少年学生文化教育和素质成长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有两点仍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研究:一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内涵的深度挖掘的问题。二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的问题。

据悉,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的一份调查表明,大部分青少年学生认为,与圣诞、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相比,春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性、仪式性更强,但是参与性与娱乐性不及西方节日。专家们说:传统一定是活在未来里。要增强传统节日和优秀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最迫切的工作是建设传统节日体系,使传统节日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中国节庆研究会会长李汉秋介绍说:中华传统节日体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时制定了年节纪念日放假办法,放假的传统节日只有春节一个,其他都是政治性节日,基本上属于现代政治性节日体系。2007年节假日调整,国务院颁布了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修改,看起来只改了几个假日,实际上体现一个体系。节日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建议责成一个职能部门,或委托人民团体(如中国民协的节庆委员会),制定每年的国家指导日历统一颁布。逐年改善的过程也是积累经验完善中华节日体系的过程。

李汉秋还认为,佳节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应该动员商家把炒作洋节的热情转移到中华佳节上来,为弘扬中华文化作贡献;可以设置研究项目和机构,把佳节研究和产品开发列为研究课题,发动企业和社会各界为佳节设计节令标志物、纪念品、食品,发动艺术家为佳节创作歌曲、曲艺、戏剧等文艺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