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童年的记忆

2009-09-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蓓琳(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部门经理) 我有话说
我父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而我才走过30年人生。共和国的昨天和今天,就这样与我们相伴走过了一个甲子。

我是一个生长在乌鲁木齐的城市女孩,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日子,却在寻常生活中,清楚地感觉到了祖国的变化。

香蕉,是如今常见水果,可20多年前,我为了一根香蕉恳求妈妈好久,最终,那辆卖香蕉的摊车还是在4岁女孩的抽泣中慢慢远去。那个时代物质短缺,经济收入也不高,柴米油盐之外,一针一线都要算得很清楚,零食更不是计划中的开支。

童年留在记忆中的,不仅是香蕉,还有那土坯垒砌的小屋。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家是爸爸亲手盖的,父母结婚时没有房子,更没有像样的家具。爸爸在乡下打好土坯拉到城里盖房,家具也是他从山里买来木料亲手打的。小小的土坯屋,没有明亮的窗户,没有现代的供暖设备,这在当时却不是我们一家一户的境况。80年代的西部几乎比比皆是。

父亲现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1965年,只有15岁的父亲,在党和国家的召唤下,来到天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担任教师。正是这里,成了父亲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从乌鲁木齐市区到这所小学只有70多公里,今天看来不起眼的距离,但在当时没有一尺柏油路、没有汽车的条件下,不啻咫尺天涯。一年隆冬,在没膝的雪地里,父亲步行整整两天才从乌鲁木齐赶回学校。几十年后,只用了30多分钟的车程,我已从繁华的都市置身于那座安静的小村庄。站在父亲当年留下青春、挥洒汗水的土地上,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山村的日子却有了大的改变。那时每逢冬季,父亲常常会到结冰的河上凿下一桶冰块,那是混杂着牲蓄粪便与树叶的冰块,化开后,撇去上面秽物就是日常的饮用水。入夜,在微弱摇曳的煤油灯下,父亲一面批改作业、书写教案,一面感受小屋中与野狗长啸、松涛阵阵相伴的寂寞。

家里有张30年前的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照片己微微泛黄,照片中的父亲手握水管,周围挤满了手提水桶的学生。这是父亲担任中学校长时,带领学生到几公里外的公社“洋井”去拉水的情景。那时这所近300人的县重点中学,没有一口井,更没有自来水。因拉水的路途远,在这片并不缺水的绿洲上,学校里的“水”变得十分珍贵,师生们好几个人轮流用一盆水洗脸,直到变成泥水后才舍得倒掉。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工作,送走了一茬又一茬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老照片是我童年的记忆,而眼前的景象是,学生们永远告别了远道提水的日子,还拥有绿茵环绕的校舍……一个个家乡的变化连缀成了整个国家的巨变。60年来,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祖国的变化不仅仅停留在GDP的数字之中,我们的父辈与我们就是祖国前进历程的见证者。

当我们踏上横亘东西的312国道,虽然无缘得见千年之前西行求法的高僧、万里拓边的将士,但从上海人民广场0公里处延伸至霍尔果斯口岸的大道,却以无言的话语展现了丝绸古道的今昔之变。只有经历过昨天,才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

60年,仅仅是祖先纪年的一个周期,却给予了父亲和我――共和国两代人不同的人生经历。父辈们用朴素的情感,不变的理想,书写青春,奉献人生;我们用飞扬的激情,时代的旋律,追求真理,实现价值。但我们对祖国和共产党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是一致的。热爱意味着奉献,责任点燃激情,祖国给予了我们今天,我们将成就祖国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