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东启动打捞明代沉船“南澳I号”

2009-09-2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本报广州9月27日电(记者吴春燕、张景华通讯员林春伟)9月26日上午,“南澳I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工作启动仪式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云澳镇举行。据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介绍,在海底沉睡了400多年的“南澳I号”,可望在今年的12月中旬在世人面前展露真容,这是全国文物界瞩目的南海海域又一重大考古项目。

“南海Ⅱ号”更名为“南澳I号”

“南澳I号”原名“南海II号”,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是继“南海I号”之后,在南海海域发现的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该沉船位于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乌屿和半潮礁之间,距南澳岛最近距离约2海里。考古勘探资料证明,沉船保存较好,水深约27米,船体大部被泥沙覆盖。根据暴露出来的隔舱板和船体上部凝结物的状态判断,古船处于正沉状态,初步判断除船体中部的两三个舱体外,沉船其他部分及舱内船货保存较好。

从水下考古调查情况看,该沉船上保存有大量青花瓷器,总数估计万件以上。初步断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由于其文物价值可媲美阳江海域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因此该沉船最初被命名为“南海Ⅱ号”。

后来,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这样的命名不太符合中国考古学的惯例,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南海Ⅱ号”的古沉船现易名为“南澳I号”。

考古难度超过“南海I号”

目前,广东省博物馆专门调拨的1500万元考古打捞资金已经到位,20多名水下考古队员也已抵达。不过,由于天气原因,打捞船在26日启动仪式后并未抵达沉船海域。考古队队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主任崔勇表示,因水下情况复杂,本次考古难度将超过“南海I号”。

“南澳I号”沉船处于水下约27米,所在海域水质清澈,非常适合打捞工作,且沉船附近海域多礁石,因此不能用沉箱方式将船只整体打捞出水,只能用传统的潜水方式,即先把沉船上的瓷器打捞出水,再视天气和水下情况打捞沉船。专家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像在游泳池中进行,而“南澳I号”则是在海洋中进行,难度更大。

考古意义不亚于“南海I号”

据介绍,本次发掘的“南澳I号”将出水大量的明代青花瓷。这些产自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的民窑青花瓷,在国内墓葬鲜有大批量发现,即使在沉船中也无“南澳I号”这样成规模地被发现。国内对本类产于国内却远销国外青花瓷的生产、贸易线路等一系列考古课题知之甚少,而本次发掘南澳I号则有助于解决上述考古课题。因此“南澳I号”考古意义并不亚于“南海I号”。

“这是我们国内首次集中大批量发现成品青花瓷。”崔勇说,尽管对于“南澳I号”目前已打捞出水的文物,收藏界关于价值高低的看法不一,可是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课题意义非常重大。“南澳I号学术价值一点不比南海I号低,”崔勇肯定地说。

据史书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五经南澳”,南澳航运发达,是古航线重要的中转站,而“南澳I号”就是历史上众多来往船只中的一艘。南澳县文物馆馆长说,打捞“南澳I号”古沉船,不但对研究粤东海上运输和贸易活动的历史有很高价值,对于研究我国陶瓷史和航海史也非常有价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